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教案 高考化学.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9-05 10:39:32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整体设计

从容说课

一、教学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的要求,本节从分类的角度出发,安排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两部分内容。

    分类是把某些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到一起的方法,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教科书通过图书馆中分类陈列的图书的图片,使学生直接感受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好处。通过思考与交流栏目中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使学生感悟到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分类法进行学习,教科书又列举了交叉分类树状分类这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并安排了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这两种分类方法的了解,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掌握方法比死记硬背更有效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教科书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分类方法介绍了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得出9种分散系,然后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引出了胶体的概念,再通过实验对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探究,得出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效应。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胶体的这一重要性质的基础上,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值得注意的是,教科书最后有意识地点明了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与纳米科技发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高科技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对于胶体这部分内容,教科书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至于渗析和布朗运动并未涉及,胶体的介稳性、电泳现象和胶体的聚沉也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点到为止,并不要求作具体的展开。所以,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了解胶体概念与丁达尔效应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分类的方法。具体建议如下:

.关于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的教学

    教科书第一次引入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性,但在教学中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建议在思考与交流活动中,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例如:

    案例1  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作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

O2CuH2SO4Ba(OH)2KNO3CO2、空气、含镁60%MgO

案例2  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1)硫在氧气里燃烧

2)红磷在氧气里燃烧

3)铁丝在氧气里燃烧

4)铝箔在氧气里燃烧

5)蜡烛在氧气里燃烧

对上述五个化学反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1:是不是化合反应:化学反应(1)(2)(3)(4)为一类,都是化合反应。

分类标准2:反应物的特点:化学反应(1)(2)为一类,都是非金属与氧气反应;化学反应(3)(4)为另一类,都是金属与氧气反应;

学完本章全部内容后,还可以对上述反应继续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3: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1)(2)(3)(4)(5)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在思考与交流过程中,要使学生感悟到进行分类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了解到对于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2.关于分散系和胶体概念的教学

    学习分散系这一部分内容,首先要突出分类的方法,教科书已经列举了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它们之间可以产生9种组合方式,但没有具体的例证。教科书要求通过学生的思考与交流活动来完成,这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学生无法理解合金属于固体分散质和固体分散剂组成的分散系,空气属于气态分散质和气态分散剂组成的分散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从分类的角度加以积极引导与完善。

    对于丁达尔效应,要把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悬(乳)浊液、溶液的有关知识及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有关事实、现象等联系起来。通过教科书中的科学探究活动,把胶体与溶液作对比,使学生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认识胶体本身的特殊性。为避免学生从氢氧化铁胶体(红色)和硫酸铜溶液(蓝色)颜色不同去思考丁达尔效应,可以补充食盐溶液和淀粉溶胶的对比实验。观察丁达尔效应时,可以同时把溶液和胶体都放在入射光的通道上,比较哪一种液体有丁达尔效应。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抓住粒子直径大小这个关键,正确认识溶液、浊液、胶体的本质特征。

    关于胶体的聚沉,教科书以科学视野的方式呈现,在教学中也可以适当介绍。首先应让学生认识胶体具有介稳性,主要是因为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而同种电荷会互相排斥,要使胶体聚沉,就要克服排斥力,消除胶粒所带的电荷。然后可让学生展开讨论,提出消除胶粒所带电荷的方案,从中肯定合理的方案。

    研究胶体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如果空气中没有气溶胶,我们的环境将会是什么样等问题组织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交流,互相争论,最后得出:光照下无丁达尔效应——空间变得一团漆黑——人类难以生存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