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节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其曲折发展(单元卷)(含参考答案) 2013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doc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1949年1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在一封电报中邀请宋庆龄北上参加“新的政治协商会议”。下列对“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讨论了国名、国旗、国徽等问题
D.“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解析:题干中的“新政治协商会议”应指1949年召开新中国成立前的筹备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在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
答案:C
2.(2012•临沂模拟)下面是l949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权的特点不包括( )
职务
党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政务院
主席 副主席 委员 总理 副总理 政务
委员
共产党 1 3 29 1 2 6
民主党派和无党
派人士 0 3 27 0 2 9
A.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B.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C.多党合作,具有广泛代表性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不是多党联合执政,而是中共一党执政。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通过政治协商会议,参政议政,并不能成为执政党,D项说法错误。
答案:D
3.有这样一则长诗:“……祖国,您在哪里?……在西藏和平解放的签字笔里,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雄壮歌声里,在新宪法散发出的阵阵书香里……”。诗中“新宪法”指的是( )
A.1954年宪法 B.《共同纲领》
C.1982年宪法 D.《临时约法》
解析:根据材料“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跨过鸭绿江(1950年)”等信息可以确定“新宪法”是指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他三项时间、性质上不符合,B项是在1949年9月;C项是1982年宪法;D项是1912年。
答案:A
4.(2012•高密模拟)1954年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论述说明我国当时(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B.立法权归属中央人民政府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普及
D.社会主义改造还没有完成
解析:“人民民主国家”说明此时的中国尚未进入社会主义国家。1953年至1956年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还未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D
5.费正清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书指出:“从1927年开始,毛在继续谈论无产阶级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又从更广泛的社会阶层中吸收了新的成分:农村流氓无产者、店主、职员、小职员以及知识分子等诸如此类,甚至还包括‘民族资本家’‘爱国绅士’和其他一些人。这些阶层中的大多数相对说来都享有较少的社会特权,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属于‘人民’而不属于‘贵族’。虽然情况都一样,在苏联,‘群众’(或‘劳苦大众’)其实基本上是工人阶级加上农民当中可靠成分的同义语,它用来替代阶级这个更为精确的标签,以强调追随者的初期特点,因而他们需要领导。对于毛来说:‘群众’表示绝大多数中国人民,这些人最终都能推动革命。”对上述材料中毛泽东言及的中国近代“人民”或“群众”的最准确理解应该是( )
A “人民”或“群众”是指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B “人民”或“群众”是指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C “人民”或“群众”指工人阶级、农民阶级
D “人民”或“群众”是指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解析: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毛泽东发表达一篇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动力是指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这四个阶级。故正确答案选A。另外也可采取排除法排除其他答案。地主阶级不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动力,地主阶级代表封建势力,是革命的对象,故排除B。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是进步的阶级,故C所说的“人民”或“群众”不全面,C可排除。官僚资产阶级在中国近代是反动的阶级,故可排除D。所以说,正确答案选A。
答案:A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