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必修2) 福建省鹤峰中学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冲A新方案.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2-10-30 09:57:21

l         史论共享

1.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广大的农民、工人和士兵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面对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列宁等人改变了经济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调动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危机的阴云笼罩时,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也使经济失去活力,并且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3. 对苏联改革的认识

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它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成效甚微,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由于苏联经济问题积重难返,一系列的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1991年,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

l         考点梳理

考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协约国武装干涉苏俄,妄图推翻苏维埃政权;

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失去的天堂”,在各地发动叛乱。

3)苏俄面临严峻的经济政治困难,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提出“一切为了前线”。

2.目的

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           ,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

3.内容

1)农业:实行            

2)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3)流通:取消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            

4)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不劳动者不得食”。

4.特点: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是苏俄在战争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5.影响

1)适应了战时需要,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的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端和错误,如以极低的价格强行征粮,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遭到农民的反对,反映出党在主观上存在着试图             到社会主义的愿望。

3)战争结束后,苏俄的政治、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强。

考点二、新经济政策

1.原因:

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19212月,海军基地发生兵变。

2.内容

1)农业:以固定的         代替余粮收集制,粮食税额少于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由支配;

2)工业:改变国有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在国家掌握           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实行          。恢复私人小企业;

3)流通与分配:允许商品买卖和自由贸易。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特点(实质)

通过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利用                      来促进生产发展。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