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戊戌变法》(选修1) 福建省鹤峰中学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冲A新方案.doc
【史论共享】
1. 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19世纪末,欧美国家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断扩展,变革旧的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
19世纪末的中国,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另一方面,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早期维新思想中的吸收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进行改革的要求到19世纪末日益强烈,维新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由此一场救亡图存、改革旧制的维新变法兴起了。
2.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尽管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但它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考点梳理
一、背景
国际大势:发展资本主义。
国内局势:1、社会背景: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登上政治舞台;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
二、康梁维新派的主张及特点:
代表 |
思想主张 |
特点、意义 |
康有为 |
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 |
(1)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2)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
梁启超 |
明确提出兴民权的思想 |
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
严复 |
翻译西方进化论思想,阐述维新变法 |
用进化论来解释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三、戊戌变法的基本线索和过程:
1、第一阶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2、第二阶段:爱国救亡运动——1895年的“公车上书”。
3、第三阶段:百日维新:(高潮)。
施政纲领:康有为的《应招统筹全局折》。
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是变法开始的标志 。
4、失败:1898年的戊戌政变。
四、内容与特点
(1)内容:
根据课本知识,完成下表:
|
内 容 |
进步性和局限性 |
政治 |
上书办报裁冗员 |
进步: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局限: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
经济 |
投资厂路开矿产 |
进步: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局限: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
军事 |
裁汰绿营西法练 |
进步: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 |
文教 |
废八留学改书院 |
进步: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
(2)特点:
①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②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