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必修3) 福建省鹤峰中学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冲A新方案.doc
l
|
|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开始:
“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向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也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这次变法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它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已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新文化运动为新思想发展开辟了道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它也是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在政治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先进分子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也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4.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逐渐分化。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开始分裂。
l 考点梳理
考点一、新思想的萌发
1.开眼看世界
(1)背景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坚船利炮,使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抛弃“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开始睁眼看世界。于是,萌发了向 的思想。
(2)目的
地主阶级抵抗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富国强兵、御侮之道,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人物
林则徐:
①近代中国 的第一人,也是近代向国内介绍西方情况的第一人。
②将收集的外国资料编写成《四洲志》,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魏源:
依据《四洲志》编成《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提出“ ”的思想(“技”重点在军事技术)。
(4)意义
虽然没有真正的实践并且只停留在器物层次,但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向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 ”(即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落后的封建制度)。
(2)开展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派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付诸实践。主要内容有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开设新式学堂、创建近代海军、派遣留学生等四个方面。
(3)评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总想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来稼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努力是注定会失败的。甲午战争至少宣告洋务运动在军事上的失败。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