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高三历史备考工作总结
中学高三历史备考工作总结
卢河生
一、成绩汇报
我担任2008届东莞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组长,既感到自豪,也感到压力。特别是作为东莞市的龙头学校,除了确保考生的平均分优势以外,培养尖子更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所幸的是,我们历史备课组很好的完成了学科教学任务,特别是我担任班主任的高三(11)班在2008年高考中无论是总分还是历史单科都取得了骄人成绩。
1、历史学科成绩喜人:
年级的四个历史班学生(202人)平均分115.5,130分以上的有10人,120分以上共78人,高分层非常明显。我任班主任的高三(11)班成绩更突出:全班历史平均分122.82 分;其中姚璐、尹玉容两人136分,两人共同摘取了全市历史单科“状元”;120分以上的有36人;绝对高分段130以上的就有9人,据了解今年历史学科这种高分密集的情况在省内也是罕有的。
2、高考总分成绩骄人:
①在高考中,全班总平均分620.93,比重点线570高出将近51分。全班56人中上重点52人。全校650分以上共16人,其中我所教的高三(11)班就占8人。②在历史类考生中,全市总分前10名我班占9人,全市前20名我班占17人。③一个班出现了五个“状元”:王越玥、姚璐两人663分,并列市文科总分第一,省列12名;尹玉容662分,市第3名,省17名;赵淑仪、张潇潇657分,省32名,即全省文科前32名中我一个班占了5人。陈雯还获得了全市文科基础科的第一名(148分)。这个班也被媒体誉为“明星班”、“状元班”、“威水班”。
3、一大批同学被名校录取:
王越玥、尹玉容被北京大学录取;姚璐、李璧歧被香港大学录取;张潇潇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同时获得50万元全额奖学金。罗雅楠考取了美国著名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该校教授中有1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另外,还有南京大学3人;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外交学院、中国政法、西南政法各1人;中山大学18人;暨南大学9人……。全班多数同学被名牌大学录取。
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有东莞中学这样好的校园氛围和好领导以外,也与我们历史备课组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我的体会是:高中三年一盘棋,每一年都为高考作贡献。因此,这个高考备考总结,也是从高一说起。
二、生源的吸引、历史兴趣的培养是取得高考胜利的重要基础
高考成绩的竞争,实质也是考生素质的竞争。“考生素质”包括生源素质、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应考能力、心理素质等众多方面。这些因素中,很多是学生在高二分科学习前就已经具备(并且在高二、高三学习中不断强化的)。如果能够把一批优质生源吸引进历史班学习,高考出佳绩就有了重要的保障。我的做法是:
1、高一时利用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机会,指导学生进行地方史调查——《追寻东莞历史的遗迹》。
这个乡土历史调查由罗廷轩等五十多个学生参加,调查范围牵涉到东莞城区和各个镇区,包括:《南社古民居》《南城—苏氏宗祠》《中堂镇—黎氏宗祠、曹氏宗祠、胜起宗祠、袁氏宗祠》《江边村古建筑群》《万福庵遗址》《石碣镇—袁崇焕公园》《石龙镇—举重之乡》《石龙镇—李文甫纪念碑》《虎门镇—林则徐纪念馆、威远岛炮台群》等众多的调查研究。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历史的观察、分工调查、收集整理资料,还对本土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历史”这一概念和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兴趣。
2、坚持开展以图片为主要资料的学科专题讲座,扩大历史学科在学校的影响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学校的校本课程成为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科能力和兴趣的有效途径。我在高一、高二年级连续开设三个多学期、每周一节的历史专题讲座。具体包括:《新中国历次对外战争》、《大跃进的历史与反思》、《“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与反思》。
这些专题讲座全部都是我个人收集资料、个人编写教学内容,然后整理成课件或视频等教辅材料进行讲授。由于所用资料以图片为主(每一次讲座都要准备五六十幅图片),讲解生动,涉及的专题都是中学生特别想了解的,结果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每周到历史专题讲座时间就要到时,大量学生争先恐后的冲向讲座地点——阶梯教室,因为学校阶梯教室只有200余个座位,而每次听讲座的有二百二三十人,很多人不得不到旁边的生物实验室借小圆凳来座。这几个学期的系列讲座人数之多,远远超出了其它学科,学生争抢座位也成为学校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开展历史学科专题讲座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①我本身的知识水平得到了拓展和提高。②扩大了历史学科在学校的影响力。③吸引了一批优秀学生在高二分科时进入历史班学习,为创造今年莞中的“历史”辉煌奠定重要基础。
三、高三备考采用三轮复习策略
根据学校教导处的要求和部署,我们高三备考复习采用三轮次复习的策略。
第一轮复习:2007.8-2008.3。以2007年高考考纲为主要线索,进行纵向复习。单元过关与小专题复习相结合,全面解读教材,夯实基础,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配以单元测试,提升应用能力。复习资料使用《点题金手指》和汕头教研室编的复习指导用书。这一轮复习,我们特别强调两点:
①复习的系统性。新课标背景下,很多老师认为历史考题问法非常灵活,应用性强,很多题目在书本中根本没有直接对应的知识点,因此感觉在教学中没有必要进行系统的、详细的复习。但我的观点却相反,没有扎实的基础,就不会有过人的能力。没有对教材知识系统的掌握,就不可能在考试中获得稳定的高分。很多“尖子”成绩不稳定,原因就是基础不牢,因此,强调复习的系统性、强化基础,是夺取历史高考胜利的重要一环。
②加强选择题训练。
选择题牵涉到的知识面特别广,非常适合检测学生的知识水平,也非常适合训练学生各种思维能力。
第二轮复习:2008.4-2008.5。以阶段性历史时期、横向复习为主。⑴在复习线索上参考《现代教育报.新课程周刊.历史二轮复习》,分别以中国史、世界史的阶段性特征和核心内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横向联系)为主干,辅之以一些比一轮复习深化的内容。以线索引导为主,强调与一轮复习知识系统结合。⑵在训练方面,进行专题解题训练,提升实战能力。重点专题与热点专题结合,突破难点。
这一轮复习,我们特别注意:①强调阶段性特征、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现象的总结,让学生形成规律性、总体的认识,,把握知识内在联系,把历史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②强调综合性强、跨度较大、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大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