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考点梳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分析预测】
近几年各省市高考对本课的考查中,在新课改区试题出现的几率较少。选择题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今后复习中要注重与本单元相关知识的联系;材料题主要考查与本单元相关知识的纵横联系与学生的综合能力。
【知识梳理】
一、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爆发背景
(1)日 本:明治维新后,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制定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必然性)。
(2)清政府:政治腐败,不做战事准备,奉行妥协投降政策。(可能性)
(3)朝 鲜:东学党起义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有利时机。(偶然性)
(4)世 界: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默许、纵容日本的态度。(催化剂)
2.战争经过
战役:1894年7月丰岛海战后,8月双方正式宣战,战争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日本取得黄海的制海权;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3.结果及影响: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说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割三地……;赔2亿……;开四口……;允设厂……。
4.甲午战争的余波
(1) 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3)《马关条约》刺激下的列强瓜分中国(“势力范围”)
英:长江流域 法:云南、两广
俄:长城以北和东北 德:瓜分山东 日:福建
二、八国联军侵华
(一).原因:
1.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加强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为维护和进一步扩大列强在华权益(根本原因)
2.镇压义和团运动(直接原因、借口)
⑴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直接原因:山东教会势力猖獗,导致人民起来反抗
⑵性质:是一场自发性的群众反帝爱国运动;口号:“扶清灭洋”。
⑶结局: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命令清军严厉镇压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二) 概况:
1.爆发: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侵略联军。
2.过程:天津——北京:廊坊、杨村受挫,逃回天津租界;大沽口——天津:天津陷落,成立都统衙门;天津——北京:北京陷落,成立联军司令部
三、《辛丑条约》的签定
1.结果:清政府战败,1901年以李鸿章为代表,被迫同各国代表签订《辛丑条约》。
2.内容:
3.影响::《辛丑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②“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③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④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真题演练】
(2009高考广东文科基础)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C 【解析】题眼:“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895年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2009高考江苏单科)
A.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C.辛亥革命失败之后 D. 九一八事变之后
B 【解析】此题考查外国侵华史以及在中国谋求的各种特权。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了《辛丑条约》,规定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故日本可以在此驻军。………………………………【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