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基础知识回顾—现代中国 09届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5-14 00:02:58

现代中国

 

专题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高考考纲聚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主干知识回扣】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新中国成立的条件:

1、政治军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理论路线: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时间:1949年3月;

   地点:河北西柏坡;

   内容:工作重心的转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3、组织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时间: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性质——具有临时守法性质的文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即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二、新中国成立的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展开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背景

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经济建设大规模开展;人民需要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共同纲领》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2、确立的标志: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②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

      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共同纲领》代行临时宪法的职能结束。

3、意义:

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②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奠定了基础,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曲折发展

1、曲折:

1957年以后,随着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受到严重干扰;文革期间法律、法令的制定几乎停滞,人大工作和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2、发展完善

十一届三中会会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恢复与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