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008年河南中招21题解析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教育文稿网  来源:教育文稿网  发布时间:2009-04-24 18:49:54

2006年——2008年河南中招21题解析

        焦村一中   亢文芳

21题基本上都采取了图说历史的形式,均要求学生具备相当的识图能力;均考查古代科技思想文化史、交流史:06年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思想文化史,07年、08年则既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思想文化史、又考查世界古代科技思想文化史、交流史。

06年21题:侧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考查。

07年21题:突出文明史观,体现开放性特征。是在文明史观指导下命制的一道读图作答题。《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历史教学要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该题是切实贯彻课标要求的典型试题,在设问上和参考答案设置方面充分体现了开放性试题的特点:即思想理念的开放、问题设计的开放和参考答案的开放。

08年21题:本题是一道组合式材料解析题。虽然试题没有点明主题,但提供的材料共同说明了“文化交流”这一主题。 关注北京奥运会,以祥云火炬为材料,考查与历史相关的知识。紧扣时政热点,体现试题的时代性。

这说明三年来我省中招考试树立国际意识,尊重和吸收其他文化精华为指导思想考查世界古代史,侧重考查古代科学思想文化成果、西方文明之源、大河流域文明的成果及文明产生的原因、不同地区文明交流的形式和认识。2009年中招考试将延续该命题特点。作为非选择题,往往考查古代不同文明的交流,史图结合,考查考生分析能力、识图能力、归类能力、动手能力等。如07年21题就给出大河文明分布图,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第三问:今天,开放的中国日益融入世界,你认为怎样对待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明?考查学生对不同地区文明交流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其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国际意识。

综合近三年来我省中招命题特点,2009年中招考试将在中国古代史方面继续侧重考察科技文化史内容,特别是孔子、文化遗址遗迹、文物类(包括司母戊鼎、甲骨文、《清明上河图》、都江堰、长城、赵州桥、故宫、秦始皇陵兵马俑、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医学类成果、四大发明、书籍(包括《资治通鉴》《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天工开物》《齐民要术》《水经注》《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以及河南地方史等考点。这些即是中学生必备的文化常识,也是中招命题关注的恒久考点。考生平时应注意掌握分类、识图、时间的表述。如06年21题:涉及图片为半坡人面鱼纹盆、司母戊鼎、《史记》书影、《资治通鉴》书影,要求学生将其分类,并说明哪类价值更大。即旨在考察学生的分类能力及其是否真正掌握了各类别的特点。08年21题则涉及到西方文明源头、四大发明、河南地方史,充分体现了试题立足河南、面向中国、放眼世界的面面俱到的特点。

 

06年21题

易错点:图片分类方面。

错因:类别不清。

对策:加强分类训练。平时可给出多种类型的多幅图片,让学生加以分类,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同类图片之间的共性,并告诉学生图片之间的共性就是它们分为一类的理由,也是它们的特征。

07年21题

易错点:各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判断。

错因:地理位置不熟悉,方位不明。

对策:要注意史图结合学习法,熟悉课本中的地形图、人物图、场景图、数据图等。平时应刻意要求学生能说出一些重要的地点的位置、能正确识别人物、场景、会看图表。

08年

失误较少

解题建议

一读:解题的基础

1.阅读的内容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首先要精读,即“抓两头、看中间”。“两头”指开始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开头第一句往往是材料的中心意思,有时中心意思也在材料行文的中间。最后一句,是材料的出处,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时间、作者的观点等有效信息。同时要注意材料所涉及的细节问题,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等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能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重视,千万不能漏读。

2.阅读的顺序 

先看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读材料,这样目标性强,能够提高做题效率。

二想: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关点

“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单元、哪课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连在一起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找出材料题的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

1.问什么答什么

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书写工整。

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有字数要求,要慎重处理,一定要满足字数方面的要求。

复习建议

1.紧扣课本,以不变应万变。

做好21题,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复习时要紧扣课本,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要抓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的复习,只有这样才能“有米下锅”,有备无患。例如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等。对课本的掌握、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不要死记,但要记死,尤其是一些非常类似的知识。希望广大考生在复习备考时,狠抓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对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以不变应万变。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