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站起来”案例看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08-06 21:16:19

最近都在学习,到处走。这个案例是从嵇老师那儿听来的。

美国一个数学教授问他读小学一年级的女儿:今天数学学了什么内容?

女儿:今天我们学了集合。

数学家吃惊,这么小就学集合这一数学概念:能听懂吗?

女儿:懂了。今天老师是这么教的——

老师说:请男孩子们都站起来。(于是男孩子都站起来了)你们看,这就是男孩的集合。

老师继续说:请女孩站起来,这就是女孩的集合。请白孩子站起来,这就是白人孩子的集合,请黑皮肤的站起来,这就是非裔孩子的集合,请黄皮肤的站起来,就是亚裔孩子的集合……

看到这里,或许我们都在为教师的智慧而喝彩了。

听罢,数学教授把餐桌上的刀叉等餐具放到一个盘子里,问女儿:这是一个集合吗?

女儿看了一下,说:不是集合。

爸爸:为什么?

女儿指着刀叉说:因为它们不能站起来。

案例中的教师用自己的智慧设计了学习集合的过程与方法,通过站起来进行演练,如果我们当时在课堂听课,都会认为这是很好的教学过程,通过孩子自己的身体动作来进行分类,应该能够很好地理解了集合这一概念。但小女孩的回答却暴露出,老师的教学使孩子建立了错误的概念联系,她认为站起来成为集合的必要条件,所以不能站起来的刀叉不能构成集合,同样,她在其他场合也不能运用老师教的这一方法进行集合的分类。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教学的出发点与终点都应该是学生,既不是知识本身也不是教师本人。我们老师一厢情愿地设计许多问题,实际在学习那里的反映是不同的,有的学生的问题与教师设计的问题并不吻合。学习的发生要在学生身上反映出来,才是真实而可靠的。在新课程中所谈到的三维目标强调要有行动主语、行为动词和学习程度的描述,这些细节都在告诉我们,学生才是学习发生的主体。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