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套教案(岳麓版)2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8-31 10:03:33

第13课 宋元的科学技术 

 [课标内容]

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战国时的司南是最早的定向工具;宋朝时制成了指南针,用于航海;唐朝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末开始用于火红制造武器,宋元时,火药广泛地应用于军事,出现了大量的火药武器;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及其作用。

 ①通过自制指示方向的小磁针以及用萝卜、泥巴或者木头自制活字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②引用马克思、鲁讯对四大发明作用的有关论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归纳宋元科技的特点,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自主阅读、教师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认识到它们的巨大影响,从而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都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来的,从而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对四大发明传播及其影响的学习,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逐步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②火药发明及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③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④四大发明的传播。

 难点:正确认识宋元科技的突出成就。

 [教学方法]

 采用阅读、讲述、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课 前引导:引导学生归纳宋元时期政治、经济及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如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元朝实现了全国的大统一;在民族政权对峙的过程中,民族 融合进一步加强,到元朝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北宋以来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随着海外贸易的加强,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这一切为 宋元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导入新课

 一、指南针的发明与使用

 1、战国时的司南是最早的定向工具

 2、宋朝时制成指南针,用于海上交通

 二、火药的发明与使用

1、唐朝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2、火药在军事上的使用

 三、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元明时发明了木活字、锡活字

 3、活字印刷的优点

 四、四大发明的传播

 1、四大发明由阿拉伯人传入西方

 2、四大发明对欧洲及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13课 宋元的科学技术

1、(       )时,人们利用天然磁石制成了“             ”,这是最早的定向工具。(     )朝时,人们发明了人工磁化法,制成了(          ),用于海上交通。指南针的发明促进了(    )事业的发展。

2、(         )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开始用火药制造武器。(      )时期,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出现了火箭、突火枪和火铳等火药武器。同时,人们也用火药制成各种焰火和鞭炮。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

3、火药是我国古代(       )的人发明的,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记载了用木炭、硝石和硫磺配制火药的方法。

4、11世纪中期,(       )平民(          )发明了(       )印刷术。

5、(          )、(           )、(           )和(            ),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四大发明经由(            )传到西方,对(          )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6、(      )著名科学家(          )在天文、数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制订的《            》是他的主要贡献之一,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       )年。《              》是我国古代最精确和使用最久的一部历法,前后达360年之久。

第14课 宋元的史学、文学和艺术

 [课标内容]

 ①说出《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②以宋词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③列举宋元时期绘画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词是宋朝的主要文学成就;开创豪放词风的苏轼及其代表作;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及其代表作;继承并发扬了苏轼词风的辛弃疾及其代表作;元曲是元朝文学创作的主流;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马致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赵孟府的《秋郊饮马图》。

 ①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书的体例,初步了解纪传体和编年体两类史书的编纂特点,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对宋词、元曲及宋元时期绘画的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习本课的卡通问答,将《资治通鉴》与《史记》对比,了解《资治通鉴》的编纂特点;通过补充一定数量的阅读资料,使学生认识到《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编年体通史的典范。

 ②在补充材料的基础上,播放或诵读有关名家的代表作,初步了解宋词、元曲的艺术特点,以及苏词、李词、辛弃疾和关关词的艺术风格。

 ③结合第15课。要求学生谈谈《清明上河图》和《秋郊饮马图》美在什么地方。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