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前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高三历史教案
明朝和清朝前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复习重点 |
||||
知识 |
[一]政治:明朝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和作用;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及“均田免粮”口号的提出。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八旗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等几项政治制度。 |
|||
认识 |
1、明朝建立后,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君主独揽政治和军事大权,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顶峰。这一方面起到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和它的渐趋衰落。 |
|||
政权演变 |
明朝 |
1368年朱元璋建立,以应天为南京。1402年燕王朱棣“靖难之役”后即皇帝位,(1421年迁都北京)。明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宦官专权及土地兼并剧烈导致严重的政治危机并引发农民战争。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
||
后金 |
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领导下以赫图阿拉为据点,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定都赫图阿拉。后迁都沈阳,以加强对明朝的攻势。 |
|||
清朝 |
1636年皇太极称皇帝,改金为清。1644年入关进京,正式开始对全中国的统治。接着清军南下与汉族官僚地主继续镇压农民起义军,至南明小朝廷灭亡,清基本统一中国。鸦片战争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2年为辛亥革命推翻。 |
|||
制度政策 |
明朝君主专制加强 |
1、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 |
a.在中央,废丞相制,行政权分属六部。皇权空前提高。 |
|
b.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大权统归中央。 |
||||
c.军事上,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军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
||||
2、制定和颁布《大明律》,维护皇帝独裁的封建专制统治。 |
||||
3、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
||||
4、采用八股取士,从思想文化上加强封建专制统治。 |
||||
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 |
1、清初在中央设内阁,置六部,同时保留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决定军国大事,皇权受到限制。 |
|||
八旗制度 |
是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后,按军事组织的形式建立的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具有行政管理、军事征伐、组织生产等职能。使涣散的女真各部联结成一个组织严密的社会机体,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也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
|||
闭关政策 |
1.内容: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
|||
社会经济 |
赋役制度改革 |
实质 |
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
|
明朝 |
(1)概况:为缓和阶级矛盾,1581年张居正而于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
|||
清朝摊丁入亩 |
(1)1669年康熙帝实行“更名田”,利于鼓励农民从事生产及开垦荒地。 |
|||
农业发展 |
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明朝引进美洲的玉米和甘薯;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利于农业生产商品化,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
|||
手工业 |
工具革新(明朝嘉兴“纱绸机”);技术提高(双色套印);分工细密(江南织染业);规模扩大(广东佛山冶铁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明朝);新生产关系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
商业繁荣 |
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大量商贸城市出现;商品经济延伸到农村,特别突出的是江浙地区。 |
|||
资本主义萌芽 |
1、萌芽的时间、行业: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的棉纺织业。 |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
同蒙古新疆关系的加强 |
明朝 |
1、明初,分裂为鞑靼和瓦剌等部。鞑靼和瓦剌威胁着明朝北疆。 |
|
清朝 |
1、明末清初,蒙古族分成了漠南(今内蒙古)、漠北、漠西三大部。 |
|||
同西藏地区的关系加强 |
明朝 |
1、设置卫所并重用藏人担任各级官吏,管理藏族事务和征收贡赋。 |
||
清朝 |
1、确立册封制度。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成为定制。 |
|||
西南地区改土归流 |
明朝 |
贵州布政使司设置为标志开始改土归流,大部地区仍沿袭元朝土司制度 |
||
清朝 |
1、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为清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 |
|||
管理台湾 |
1、1683年,施琅奉命进军台湾。郑氏政权归附,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
|||
设置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 |
||||
对外关系 |
特点 |
1、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
||
郑和 |
1、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 |
|||
戚继光 |
1.明朝中期“倭患”的特点:倭寇与中国奸商互相勾结,力量浩大,为害严重 |
|||
葡萄牙 |
1. 1553年葡萄牙殖民通过欺骗、行贿手段登岸者并租占澳门。 |
|||
郑成功 |
1、荷兰殖民者1624年(明末)侵占台湾。 |
|||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
1.原因:俄国侵略扩张——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并继续向黑龙江上游侵扰。 2.性质:清政府进行的是正义的自卫反击战。 |
|||
明清文化 |
主要特点 |
承古萌新(具体略) |
||
科技巨著 |
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誉“东方医药巨典” |
|||
2、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该书的一个特点是吸收了西方的科技知识——欧洲水利技术和工具。 |
||||
3、地理学巨著《徐霞客游记》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记述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 |
||||
4、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
进步 |
1、明后期反封建思想的先驱李贽: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道家的虚伪。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
|||
2、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政治上,激烈批判君主专制,提倡“法治”。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反映了当时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 |
||||
3.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这种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反对君主专制政治;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 |
||||
4、明清之际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具有唯物主义观点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思想;用发展的观点看历史,提出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
||||
明清小说 |
明清小说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是明清文学的代表。由宋元话本发展而来的。明清小说创立了长篇体裁,开辟了我国小说史的新阶段。(具体略) |
|||
类书丛书 |
1、《永乐大典》:明成祖是由解缙主持编篆的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规模很大,比《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均早300年。 |
|||
西学东渐 |
1、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欧洲传教士东来,我国与西方思想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直接接触和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