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前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高三历史教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教育文稿  来源:教育文稿  发布时间:2009-03-29 16:17:43

明朝和清朝前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复习重点

知识

[]政治:明朝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和作用;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及均田免粮口号的提出。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八旗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等几项政治制度。
[
]经济: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作用;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闭关政策的内容。
[
]对外关系文化: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尼布楚条约》。
[
]文化:科学技术新成就和科技巨著;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明清小说。

认识

1、明朝建立后,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君主独揽政治和军事大权,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顶峰。这一方面起到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和它的渐趋衰落。
2
、《大明律》是维护和加强君主专制和封建特权的工具。其制定,是明代强化皇权的又一种表现。特务统治,也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手段。八股取士,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3、明朝中后期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
4宦官专权是封建专制主义恶性发展的结果,极端专制的政治体制正是其产生的根源。
5东林党揭露魏忠贤的专横,目的是为了克服明朝统治危机。
6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在于明朝后期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土地兼并严重,政府对农民经济剥削加重,加上天灾不断,农民被迫起义。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矛头直指明末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丰富了农民战争的反封建内容;义军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前进。
7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其中央政权机构演变的实质,是皇权越变越大,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并达到顶峰,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
8
明清时期统治者调整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专制主义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明朝后期,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出现,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9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产生了激烈的撞击,一些领域开始注意吸收来自域外的学说和技术。

10
、清朝时期的闭关政策,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11、清政府在各族人民支持下同分裂和叛乱势力斗争,加强了对蒙古、新疆、西藏、西南地区、台湾地区的统治;土尔扈特部归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
清朝的疆域,正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斗争中逐渐形成的;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在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
12、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
13
、面对外来侵略,中华民族为捍卫祖国的领土和主权,进行了反侵略的正义斗争,。

政权演变

明朝

1368年朱元璋建立,以应天为南京。1402年燕王朱棣靖难之役后即皇帝位,(1421年迁都北京)。明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宦官专权及土地兼并剧烈导致严重的政治危机并引发农民战争。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后金

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领导下以赫图阿拉为据点,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定都赫图阿拉。后迁都沈阳,以加强对明朝的攻势。

清朝

1636年皇太极称皇帝,改金为清。1644年入关进京,正式开始对全中国的统治。接着清军南下与汉族官僚地主继续镇压农民起义军,至南明小朝廷灭亡,清基本统一中国。鸦片战争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2年为辛亥革命推翻。

制度政策

明朝君主专制加强

1、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

a.在中央,废丞相制,行政权分属六部。皇权空前提高。

b.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大权统归中央。

c.军事上,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军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2、制定和颁布《大明律》,维护皇帝独裁的封建专制统治。

3、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4、采用八股取士,从思想文化上加强封建专制统治。

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

1清初在中央设内阁,置六部,同时保留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决定军国大事,皇权受到限制。
2
雍正帝设军机处。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后撤销),标志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并发展到顶峰。
3
、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

八旗制度

是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后,按军事组织的形式建立的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具有行政管理、军事征伐、组织生产等职能。使涣散的女真各部联结成一个组织严密的社会机体,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也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闭关政策

1.内容: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2.
影响:限制了对外贸易,不利于工商业发展;使逐渐落伍于世界。

社会经济

赋役制度改革

实质

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明朝
一条
鞭法

1)概况:为缓和阶级矛盾,1581年张居正而于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2)特点:纳银代役;赋役征银。
3)意义:相对减轻农民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促进货币地租发展,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清朝摊丁入亩

11669年康熙帝实行更名田,利于鼓励农民从事生产及开垦荒地。
2)雍正推行摊丁入亩。废除了汉唐以来的人头税,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有利于人口统计、增长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发展

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明朝引进美洲的玉米和甘薯;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利于农业生产商品化,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手工业
进步

工具革新(明朝嘉兴纱绸机);技术提高(双色套印);分工细密(江南织染业);规模扩大(广东佛山冶铁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明朝);新生产关系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商业繁荣

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大量商贸城市出现;商品经济延伸到农村,特别突出的是江浙地区。

资本主义萌芽

1、萌芽的时间、行业: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的棉纺织业。
2
、萌芽的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机房)的出现。
3
、萌芽的区域:明朝中后期,仅在江南一些地区、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出现。
4
、清朝缓慢发展主要表现:部门和地区增多;工场规模扩大,分工更细密。
5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同蒙古新疆关系的加强

明朝

1、明初,分裂为鞑靼和瓦剌等部。鞑靼和瓦剌威胁着明朝北疆。
2
、永乐年间,鞑靼和瓦剌的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北方相对安定。
3
、明中期,为防止蒙古骑兵南下,修缮长城。
4
、鞑靼首领俺答汗主动与明修好恢复封贡互市。

清朝

1、明末清初,蒙古族分成了漠南(今内蒙古)、漠北、漠西三大部。
2
1757年康熙帝粉碎漠西蒙古准噶尔部贵族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北路。
3
、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科布多设参赞大臣,掌管蒙古各部军政大权。
4
、乾隆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
5
1771年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归国。

同西藏地区的关系加强

明朝

1、设置卫所并重用藏人担任各级官吏,管理藏族事务和征收贡赋。
2
、建立僧官制度,利用宗教管理藏区人民。法王为最高僧官。
3
、整个明代,西藏各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

清朝

1、确立册封制度。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成为定制。
2
、雍正设驻藏大臣同达赖和班禅共管西藏。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加强。

西南地区改土归流

明朝

贵州布政使司设置为标志开始改土归流,大部地区仍沿袭元朝土司制度

清朝

1、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为清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
2
、雍正帝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管理台湾

11683年,施琅奉命进军台湾。郑氏政权归附,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2
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两地联系加强,利于台湾开发和海防巩固。

设置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

对外关系

特点

1、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
、中国与外国侵略势力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展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郑和
下西洋

1、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
2
、时间、次数、规模、到达范围等(略)
3
、意义:
1)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是驳斥“黄毒”、“中国威胁论”的重要依据。
2)规模、历时、航程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体现了当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航海技术,也印证了当时的中国已是一个知识大国。
3)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4
、不能长久持续的原因:不以发展海外贸易为目的,缺少持久的经济动力。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造成巨大经济负担,一旦国力衰退,便难以继续。

戚继光
抗倭

1.明朝中期倭患的特点:倭寇与中国奸商互相勾结,力量浩大,为害严重
2.
抗倭经过:台州九战九捷;与俞大猷合作,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倭寇基本肃清。

葡萄牙
租占澳门

1. 1553年葡萄牙殖民通过欺骗、行贿手段登岸者并租占澳门。
2.
明朝政府始终拥有澳门不容置疑的领土主权。

郑成功
收复台湾

1、荷兰殖民者1624年(明末)侵占台湾。
2
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结束了荷兰对台湾38年的统治。
3
、郑成功祖孙三代对台湾的开发、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原因:俄国侵略扩张——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并继续向黑龙江上游侵扰。  2.性质:清政府进行的是正义的自卫反击战。
3.
经过:康熙帝两次进攻盘踞雅克萨的俄军。俄国因战败,被迫同意谈判。
4.
结果:中俄尼布楚谈判,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明清文化

主要特点

承古萌新(具体略)

科技巨著

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誉东方医药巨典

2、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该书的一个特点是吸收了西方的科技知识——欧洲水利技术和工具。

3、地理学巨著《徐霞客游记》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记述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

4、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进步
思想家

1、明后期反封建思想的先驱李贽: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道家的虚伪。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2、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政治上,激烈批判君主专制,提倡法治。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反映了当时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

3.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这种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反对君主专制政治;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

4、明清之际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具有唯物主义观点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思想;用发展的观点看历史,提出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明清小说

明清小说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是明清文学的代表。由宋元话本发展而来的。明清小说创立了长篇体裁,开辟了我国小说史的新阶段。(具体略)

类书丛书

1、《永乐大典》:明成祖是由解缙主持编篆的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规模很大,比《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均早300年。
2
、《古今图书集成》:清代官修类书,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
3
、《四库全书》:乾隆时编篆的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对保留文化遗产贡献很大。

西学东渐

1、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欧洲传教士东来,我国与西方思想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直接接触和交流。
2
、利玛窦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其目的是传教,但客观上宣传了西方文化知识。

3
、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对我国思想界、学术界产生了强烈冲击,是有进步作用的。

Tags:政治教案 政史教案

作者:教育文稿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