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案 专题十五 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2-27 16:22:48

专题十五  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010考纲

11929年至l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29年至l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2、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新变化和经济发展的表现;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  

专题提纲  

                                                 

经济大危机  

                                  

救济  

    

复兴  

    

改革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调整  

        

战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欧洲走向联合  

    

美国超级大国  

    

日本崛起  

          

世界走向多极化  

      

新变化  

       文本框: 胡佛自由放任文本框: 罗斯福新政  

重点阐释  

一、1929年至l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即生产的相对过剩)  

1.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    

2)具体原因:供需矛盾;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资本主义国家在当时奉行的“自由放任”政策,导致盲目生产和无序竞争,加剧了这一矛盾。    

   

2.爆发:192910,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股价狂跌,股票纷纷抛售,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3.经济大危机的特点    

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大    

   

4.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1)造成经济危机: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大量产品被销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幅衰退。    

2)造成社会危机:社会矛盾激化,资本主义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3)造成国际危机:激化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加剧国际局势的动荡。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美国陷入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中;    

2)胡佛总统继续奉行的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美国经济的危机;    

31932年,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    

   

2.目的:  (1)直接目的:摆脱危机    

2)根本目的: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3.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内容  

作用  

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  

使银行与金融秩序恢复了正常  

恢复工农  

业生产  

《农业调整法》  

保证农民利益,对农业复苏起到积极作用  

《全国工业复兴法》  

减少盲目生产,为企业复兴创造良好的条件  

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以工代赈,扩大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秩序;对缓解失业起到重要作用  

保护劳工权利  

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有利于长期性地解决失业问题,有助于社会稳定  

   

4.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运用政权的力量全面对国家经济加强干预,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5.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1)从现实影响上看,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2)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美国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3)从实质上看,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作的局部调整,推动了生产力的恢复,但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思考:  

1、罗斯福新政中“新”的理解:  

新的指导思想:国家干预经济  

新的特点:尽量避免国有化方式而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新的起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2、纵观罗斯福新政全过程,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何启示?  

启示: ①要大胆吸收资本主义先进文明成果;②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③将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有机统一,防患于未然;④要关注弱势群体利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⑤注意化解社会矛盾,努力建设和谐社会。⑥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改革不适应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⑦从国情出发,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时代的发展制定合适的经济发展方针、政策与策略;……  

   

3、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历程:   

1)重商主义:  15—17世纪                                           

2)自由主义:  17—20世纪初   (19世纪末垄断产生)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开创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二战后           

   

★高考知能体验  

1. 2009高考广东单科)罗斯福担任总统之前,美国出版的一本书提议政府增加开支,甚至不惜造成财政赤字,以便舒缓经济衰退。罗斯福读后批注:“哪有此等好事——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这表明  

A.罗斯福始终是信奉新政理念的政治家      C.罗斯福在担任总统前其新政的理念已经萌生  

B.罗斯福上台前美国尚未出现经济衰退      D.罗斯福在美国率先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  

【解析】C罗斯福上台于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可以说上台之前美国就已出现了严重经济衰退。罗斯福的批注把书本提倡的观点说成是“哪有此等好事”,明显是不赞成国家干预经济,说明在当时他还没有新政的理念。提议政府增加开支,实际上是好召政府干预经济,说明虽然罗斯福在此之前不赞成经济干预,但是新政的理念在罗斯福担任总统前就已经萌生。  

2(2009高考江苏单科)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其客观作用包括     

①扩大生产资料市场    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刺激消费需求    ④抑制物价上涨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B此题以金融危机为大背景切入,考查罗斯福新政。兴办公共工程能够拉动生产资料的投资,新工程的开工建设能提供就业岗位,工人就业后能够有能力进行消费,故①②③都正确,和题干无关。  

32009高考四川文综) 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A 一致提高关税,共度难关                         B 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 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 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解析】B“纷纷提高关税”说明设置了关税壁垒,而不是通过协商来共度难关。  

4.2009高考重庆文综)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其直接影响是  

A、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  

C、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D、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  

【解析】A注意是强调关税大战的直接影响,BCD都是对各国自身的影响。  

52009高考上海文综)2009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针对日益严重的国内经济经济危机,签署了经济刺激计划。在70多前,美国曾施行了类似的政策,史称                                                       

A.马歇尔计划           B.布什计划              C.里根计划           D.罗斯福新政  

【解析】D 同样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第二个是时间提示“70多年前”。  

608全国文综一)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与上述评论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B.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C.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        D.日本发生“二二六”兵变  

【解析】A  

72007广东卷)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象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解析】B本题考查的是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爆发后,物价暴跌;资本主义国家都是示威游行的人群,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为解决危机,各国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同时带来的就是企业倒闭,失业剧增。因而选项中只有B项符合历史事实,为正确答案。  

82007天津卷文综)罗斯福说,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法规。实施该法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经济复兴      B.增加就业机会    C.国家干预经济    D.防止盲目竞争  

【解析】A全国工业复兴法”(亦译作“全国产业复兴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罗斯福政府制定和实施的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方式调整工业生产之规模、结构和劳动条件的立法措施。是罗斯福政府最重要的反危机法案。  

92007四川文综)大萧条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工业国都采取了一系列增加就业的措施。其中美国实行的主要施措是  

A、兴办公共工程      B、发展军事工业          C、调整农业生产      D、加紧殖民掠夺  

【解析】A兴办公共工程是罗斯福新政的重要内容。兴办公共工程有利于增加就业。  

10(2005春季文综)罗斯福新政通过立法规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目的是  

A.克服经济危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B.争取工人支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加重对工人的剥削,攫取更多利润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  

【解析】A这一政策的实施对稳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  

112007山东文综)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改革史》  

材料三  1933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  

2)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  

   

   

4)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1)从材料中可以获取的信息: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给美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人民生活极端困难;总统关心民众的生活。从这些信息中即可组织答案。  

2)所谓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律规定对社会成员在面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维持劳动力再生产而建立的一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被誉为“社会安全网”和“内在稳定器”,只有做好社会保障,才能缓和矛盾,稳定秩序,促进经济的发展。根据对概念的理解,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来回答此问。  

3)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将社会保障形成为一种制度,有利于长期稳定局面的形成。  

4)此问为开放性试题,不论答哪种观点,只要理由充分即可。例如,要体现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就必然要强调国家立法的形式。  

【参考答案】(1)经济危机发生后,工人失业,人民生活贫困。  

2)内容:以工代赈;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工人可自由参加工会;规定最高工时;规定最低工资;禁用童工。  

    原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  

3)国家立法。  

4)同意第一种观点:以工代赈、发放失业救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是在危机发生后紧急状态下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同意第二种观点: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抢先养老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都是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战后资本主义变化的背景

1、经济危机的教训和罗斯福新政的示范效应。

2、凯恩斯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3、战后资本主义恢复发展的需要。

   

(二)主要表现

1、国家干预经济(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相结合

1)推行国有化;

2)实施经济计划,指导经济的有序发展。(不同于苏联的指令性计划)

3)实行国家采购、军事订货等财政货币政策。(美国最为突出)

   

2、“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1、“人民资本主义”(即所有权的变化)

1)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不断增加,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主体。

2)内涵:

①由于股票的分散化,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拥有全部所有权的情况基本已不存在。  

②企业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3)认识:

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

2、“经营者革命”(即使用权的变化)

1)内涵:

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2)意义

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经营管理人员不断增加,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福利国家  

1、前提条件: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

2、资金来源:国家、企业、个人

3、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4、演变趋势:从国家的救济转化为公民应有的基本权利。

5、意义:

积极: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利于实现社会稳定;有利于刺激消费。

消极:造成国家沉重的财政负担,打击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三、影响

120世纪5070年代,出现了资本主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2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滞涨现象。

解决办法:削减福利开支,减少国家干预。

3第三产业蓬勃发展,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首先在美国兴起。

重点难点突破  

1、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

(1)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改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2) 这些新变化并没有解决它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3) 在保持资本主义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对经济运行机制的调节,经济获得了迅速和长足的发展,提高了实力,同时也带来与自身相否定的因素。

(4)这些新变化是资本主义主动地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主动地变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同时也是在与社会主义制度较量的过程中,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良好的经验。

2、评价:

1)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增强了计划调节的能力,但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市场机制的缺陷,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危机。科技进步和政府干预只能使周期扩展期延长,衰退期缩短,衰退程度也相对温和;

2)周期性问题与结构性问题结合,生产问题与金融问题结合,使衰退问题更趋复杂化。资本主义的发展伴随着各种失衡、失调、动荡和衰退同步进行。

3、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威胁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罗斯福新政所采取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措施,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到六七十年代达到高峰。

   

高考知能体验  

108山东文综)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解析】D 时间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而ABC三个选项在时间上都跟题干不吻合。  

2(江苏省2008年高三历史高考测试题)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程。你知道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所出现的新变化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吗?

A.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B.福利国家得到发展

C.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D.美国出现新经济

【解析】A考察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也就是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3(山东省临沂市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有人以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照顾来形容1948年以来的英国国民。这主要是突出英国是一个福利国家。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缓解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B.扩大了社会消费,提高了人们工作积极性  

C.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宇  

D.其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解析】B “福利国家”的推行,扩大了消费,但也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4(山东省淄博市2008届高三三模试题)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他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起创立货币理论,认为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主张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干预市场。米尔顿的货币理论”  

A.与亚当斯密的主张完全一致      B.指导了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干预政策  

C.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         D.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  

【解析】C从题干可知米尔顿主张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干预市场,这恰恰与凯恩斯主义相反。  

5(广东省汕头市200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 1945104日 和19日,法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以家庭补贴的方式,由国家为有子女的工人和雇员提供补助,国家承诺把占国民生产总值16%的高额资金用于社会保障。该项措施产生的积极作用不包括:  

A.提高了消费水平                 B.增加了就业率  

C.保障了经济安全                 D.缓和了社会矛盾  

【解析】B提供补助,提高消费、保障经济安全、缓和社会矛盾是可以预期的,但与增加就业率并没有直接关系  

6(安徽省师大附中200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2008南通第三次调研)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趋完备。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对此话的准确理解应是  

 A.资本主义国家福利政策破产          B.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太高  

 C.福利政策不利于经济发展应该废除    D.福利政策存在弊端需要调整  

【解析】D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推行高福利制度,给这些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科尔的话说明由于政府不堪重负,决定进行调整。  

7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08学年度高三历史质检试卷)20世纪初,占有40%左右的股票才能控制一个公司,但在当今发达国家只要掌握某公司的3%-5%的股票,就能获得对该公司的控制权。对于上述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股票呈现出分散化趋势                          B.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

C.企业的决定权开始掌握在工人手中           D.资本家已无法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

【解析】C材料中,“挽救了生命,损失了帽子”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新政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但在特定的时间内,是以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为代价的。  

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这表明他

A. 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B. 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失望和忧虑

C. 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D. 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解析】C

920世纪,美、英政府经济职能经历了几次转变,以下比喻体现了80年代以来,两国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是                                                                                )

    A“守夜人”        B中间道路      C大管家”         D“甩手掌柜

【解析】B“中间道路”是指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道路。  

102009高考广东单科)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  

   

2001年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  

19952005GDP年均增长速度(%  

美国  

14.7  

3.3  

英国  

21.8  

2.8  

挪威  

23.9  

2.8  

德国  

24.3  

1.4  

芬兰  

24.8  

3.5  

法国  

28.5  

2.1  

瑞典  

29.5  

2.7  

23个发达国家的平均值  

22.0  

2.6  

   注:19952005年上述各国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与2001年的数据相当。  

                                   ——据刘玉安《福利国家与社会和谐:北欧模式探源》  

问题:  

(1) 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有下列看法:①如果是穷人, “当一个法国人绝对好于当一个美国人”;②如果是富人,“做法国人就有其不利之处了”。请忽略其他因素,利用材料分析①的合理性;结合福利开支主要来自税收这一事实,分析②的合理性。  

   

   

   

(2) 有人认为,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低福利较有利于经济发展。请分析说明材料中的数据是否都支持这一观点?(假定除福利水平高低之外,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相同)  

   

   

   

 (3) 福利制度产生以来,反对与支持的立场始终并存。请分别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并加以论证。(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等等角度论证皆可)  

   

   

   

【解析】第一问和第三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设计,这类设计一般没有固定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切忌由论没据。第二问对高福利的评价,应坚持一分为二,辩证的观点  

【参考答案】(1)法国比美国福利水平高;法国富人的税收负担较重。  

2)否。(1分)数据显示,相对而言,有国家高福利高增长,有国家低福利低增长。  

3)考生应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  

反对的理由,例如:①福利制度会增加企业税收负担和成本;②劳动积极性下降,不利于经济发燕尾服。  

支持的理由,例如,①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②二战后福利制度的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快速增长的局面。(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100%(1)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