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八 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2-27 16:16:54

专题十八  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010考纲  

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它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3、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专题提纲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发展演变过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产生时期。  

(2)汉代的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  

(4)明清之际,出现了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与反思,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重点阐释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一)孔子与老子的思想

1、孔子(春秋):  

(1)地位: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张:  

A政治思想:思想核心:“仁”、“礼”;“为政以德” (“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使国家“足兵”,取得“民信”;主张逐步改良;)  

   

a核心是“仁”的思想:“仁”者爱人;  

       如何实行仁,要 “克己复礼为仁”(克制   

       自己,恢复“礼制”);  

      主张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和民本思想  

   

b、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B哲学思想: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C教育思想:   

①指导原则:有教无类;首创私人讲学,  

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度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②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③学习方法:实事求是、温故知新、学思结合  

(3)著作:六经——《 诗 》《书》《 礼 》《易》《乐》《春秋》  

(4)影响:儒家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第一  “仁”对中国人为人处世产生极大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谦恭的性格;他倡导的“礼”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规定了应当为、可以为、不得为的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规范性,限制了中国人的创新思维,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观念障碍。他所强调的“不怨天,不尤人”,不正视矛盾,不具开拓精神,形成中国人内敛的性格特点。  

第二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第三、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实践理性、道德修养,在天道观、历史观、社会伦理观和修身治国等方面都提出了适合社会发展的思想主张;  

   

第四、儒学礼教德治的精神,能够有效地促进人格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进取精神,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的巨大影响,决定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宗地位。  

第五、儒家思想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在能够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第六、汉代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被捧上独尊的地位,并长期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二: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探究讨论  

⑴结合材料一说出“仁”的含义,怎样实现“仁”?体现了怎样的治国思想?  

⑵结合材料二思考: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他主张如何实现“礼”?  

⑶孔子“仁”的思想,具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儒家文化?  

提示:⑴含义:“仁者爱人”。途径:“忠恕”之道。治国:“为政以德”。  

⑵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克己复礼”;“正名”。  

⑶现实意义: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及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则都有积极影响。看待:儒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应吸取其精华并发扬光大。  

   

2、老子(春秋)  

地位: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张 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②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③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以“无事取天下”  

④理想社会为“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⑤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万物和社会对立运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3)影响: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