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案 专题十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十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09考试说明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近代以来的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及其原因。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发展与更新的过程;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大众传媒的发展
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专题提纲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表现
(二)原因、特点和影响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重点阐释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近代以来的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
(1)近代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
A、近代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
①服饰变化: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西装;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20世纪20年代以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渐多。
【特征】服饰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②饮食变化:
19世纪40年代起,通商口岸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
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大量进入百姓饭桌,如洋葱、卷心菜、胡萝卜等蔬菜,以及番茄沙司、胡椒粉、咖喱粉、味素等调味品;
西式的糖、烟、酒和饮料也为百姓所接受;
出现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
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征】中西餐并行于世
③“住”:
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此外,西式的家具陈设,如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等,开始受到城市居民的喜欢。
【特征】中西合璧
B、近代以来的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的原因:
①阶段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②原因:1、西方列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西方列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建立工厂,开设商店、银行、各种洋货涌入,并把西方生活方式移植过来。
2、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的促进:清政府在济南、武昌等地开办商埠,发展近代商业。
3、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
4、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2)现代服饰的变化及其原因:
A、变化: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蓝、绿、黑、白成为主颜色。特征:民众生活受政治生活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款式新颖、颜色丰富多彩。特征:从封闭走向开放。
B、原因: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
政府关注民生,长期以来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2、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变迁及其原因
(1)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社会习俗的变迁
①婚俗变化:近代以来,尤其是清末明初,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制定《婚姻法》。
②丧俗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和公墓,但农村中更多仍实行传统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③其他风俗及社交礼仪变化:民国成立后,开展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握手逐渐成为常见礼节;女子在获得接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2)原因:
1、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追求文明、民主的生活方式。
2、近代中国民主政治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推动,使中国人思想观念逐渐进步和开放。3、西方民主思想观念的传播。
4、新中国成立,改变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状态,人民成为国家主人。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后,全国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人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大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的进步
(1)自行车:①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
②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③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
(2)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3)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
(4)轮船: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轮船,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
(5)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6)飞机: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 20C 20Y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2、通讯工具的进步
(1)邮政通信的发展
①开始: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
④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电信事业的发展
A、电报:
①有线电报:1877年,丁日昌在福建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随后几年,中国电报线路遍及18个省,沟通了各大城市与边疆之间的联系。
②无线电报: 1906年创设。到 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B、电话:
①传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②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
③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④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
3、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使中国和世界联系大大增强;
(2)也促进了各地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3)不可避免的带来城市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的负面影响和能源危机。
(4)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于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
1、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1)19世纪40年代: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
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办,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②《申报》是英国人在上海创办的报刊,是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③《中国丛报》《万国公报》,是比较著名的外文的报刊。这些报刊在版式,内容和编辑方面对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产生了示范和催生作用。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是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
(3)戊戌变法时期:出现了一些宣传改良思想的报刊,比较著名的有《时务报》。该报刊由梁启超主笔,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保守,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此外还有《中外纪闻》、《强学报》等。
(4)辛亥革命时期:比较著名的报刊是《民报》。《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对促进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起了巨大作用。
(5)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比较著名的报刊是《新青年》,由陈独秀1915年在上海创办。批判封建文化,宣传新思想,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创办的比较著名的有《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这些报刊宣传了我党的主张,鼓舞了人民的斗志,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1)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 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2)1905,拍摄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3)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4)《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5)《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现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6)北京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于 1958年5月1日 试验播出,中国电视事业由此诞生。
3、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生活质量。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疑难解惑】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关键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客观原因(国际):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把西方生产和生活方式移植过来如在租界建起西式洋楼,开西式餐馆等。
主观原因(国内):
(1)清政府在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经济繁荣地区,开办商埠,发展近代工商业。
(2)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法令,如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3)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4)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着旧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生活的演变,如维新变法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辛亥革命前后,这一主张得到进一步实施。
西装流行的原因: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讲,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
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
①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②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③政府的大力提倡;④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⑤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2、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①发展不均衡,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的人们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但在偏远农村和内地则变化不大。
②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受西方外来文明的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③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过程中既存在着新旧冲突,又存在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课堂训练
1.(哈尔滨市九中)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是 ( )
A.《点石斋画报》 B.《申报》 C.《小说林》 D.《大公报》
2.(天津十二区县联考)歌手周杰伦在《上海1943》中唱道“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下列情况与歌词中的描述不可能同时出现的是 ( )
A.青年男女着西服婚纱在教堂中举行婚礼 B.《申报》刊登上演国产电影的广告
C.公司职员坐电车或骑自行车上班 D.林小姐边喝咖啡边欣赏当地电视节目
3.(宁波测试)下列有关右图中的我国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是由孙中山设计而成的 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是当时非常流行的西装 D.出现于20世纪初期
4.(锦州期末)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饮食文化后说:“60年代讨饭吃;70年代有饭吃;80年代选饭吃;90年代好饭吃。”下列史实与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出现有关的是( ) ①大跃进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改革开放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四川省绵阳市质量测试)1881年12月的《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从此段史料中不可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
A.近代中国最早在上海出现了有线电报 B.近代中国最早的有线电报是由外国人创办的
C.中国最初自己架设电线时需要外国人资金上的帮助
D.中国最初自己架设电线时需要外国人技术上的支持
[专题巩固]
1.(上海文综)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2.(上海历史)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3.(2008上海综合,29)刘长春在洛杉矶受到当地华侨热烈欢迎,当时传播这一消息可运用的媒介有 ( )
①电话 ②电视 ③网络 ④电报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2007广东单科,10) “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5.(2007广东汕头)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看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
6.(2007海南三校联考)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次替代的过程
7.(2007山东烟台)“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A.铁路运输 B.航运 C.航空 D.电报通
8.(2007山东潍坊)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新的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 )
①旗袍 ②中山装 ③京剧 ④里弄住宅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9.(2008宁波测试)当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人自办的有线电报时,在欧洲可以见
到的人类发明有( )
①炸药 ②发电机 ③电话机 ④汽油机汽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2008广东肇庆4月) 1912年3月2日 ,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些称谓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方观念的影响 B.政治制度的变革
C.领袖的个人决策 D.底层民众的呼声
11.(江苏文综)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 1920年4月15日 )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 1950年9月1日 《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3分)
12.(2008山东,27)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6.(2007.山东高考文综卷)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的习俗被打破,新的观念逐渐形成,社会风气也在悄然改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要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
——《大公报》 1902年6月26日
请回答:
(1) 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新妇女观的哪些内容?
(2) 这种新妇女观受到哪种思想影响?列举近代中国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发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反封建革命。
答案
答案 1——5 BDCAC
6.(1)破除缠足陋习;提倡女子学文化;摈弃旧式结婚礼俗;婚姻自主。
(2)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维新变法运动、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
1——5 CCDBB 6——10 DDCDB
11.(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12.(1)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内容——忠孝及两者关系的可酌情给分,回答中国传统思想或宗法制度的不给分)。
(2)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
(3)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
(4)这一传统观点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
13.⑴出现西化、商业化和平等化的特征。
⑵外国的入侵,西方商品的涌入,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以及妇女为争取女权进行的斗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