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专题考点复习08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3-14 17:08:56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三节 地球自转、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考目标定位】
最新考纲 目标在线
1、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1,掌握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从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更替规律和五带的划分等方面,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地震波的的分类及特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特征、地球外部圈层的主要特征。
【考纲知识梳理】
一、地球的运动
(一)、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区   别
项    目 自转 公转
定义 地球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旋转中心 地轴 太阳
运动方向 通称自西向东 通称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
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 地理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
地球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周期 1恒星日(23时56分4秒) 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度 角速度 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角速
度处处相等,即15°/小时 平均1°/日
(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
 线速度 由赤道向两极由快变慢
(南北两极点无线速度) 平均约30 km/s
(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1)昼夜的形成,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
(2)昼夜交替的产生:由于地球的自转
(3)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
(4)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如图4-6。
 
① 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º;
② 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º;
③ 直射点A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B的纬度之和等于90º;如当太阳直射在20ºS时,切点B的纬度为70º´N或70ºS。
2、产生时差
(1)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早。同一经线地方时一定相同。
(2)时区与区时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度为15°,因此相邻两个时区相差两个小时。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3)日界线
国际上规定180°经线作为日期的分解线,叫国际日期变更线。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是另一条日期变更线。
3、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是23°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如图4-14。
 
2、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哪个半球,那个半球就昼长夜短。
(2)昼夜长短的计算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2,还可以根据昼狐和夜狐所跨的经度来推算。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北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2)季节变化: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夏至日最小;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直射时达最大值。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公式H=90°-|φ-θ|,φ为所求点的纬度,θ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计算楼距、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等。
4、四季和五带
(1)四季 :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   我国:以“四立”划分
                      北温带国家: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2)五带: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北温带(北回归线—北极圈)、南温带(南回归线—南极圈)、北寒带(北极圈—北极点)、南寒带(南极圈—南极点)
(5)、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地理意义示意图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震波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纵波 快 固液气三态
横波 较慢 固  态
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2)、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
名称 范围 深度 主要特征
地壳 地表~莫霍界面 平均17千米 (1)固态,由各种岩石组成
(2)各地厚度不一
(3)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
地幔 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17~2900千米 (1)固态,硅酸盐类物质,自上而下铁、镁的含量
逐渐增加
(2)上部有一软流层
(3)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
地核 古登堡界面~地心 2900~6371千米 (1)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
(2)物质成分以铁和镍为主
(3)温度、压力、密度均很大
2、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水圈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生存环境 与大气、水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要点名师讲解】
一、晨昏线的具体应用:
(1)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
右图为二至日的昼夜分布状况(阴影部分为夜晚),若AB为晨线,则可知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转,中心点为南极点;若AB为昏线,则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中心点为北极点。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