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复习 七年级地理教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5-22 08:10:49

地理7

第一章学案

知识要点:

                         形状、大小——球形、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一、地球

         经线、纬线——形状、长度、表示的方向、南北半球分界线、东西半球分界线、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自转——中心、方向、周期、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间

                          差异)

二、地球的运动

                              公转——中心、方向、周期、公转特征、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的形成、温度带的形成)

                                              比例尺——公式、表示方法、大小与范围和内容的关系

 


 

基本要素——  方向——一般方向、有指向标、有经纬网三种情况

 

三、地图                               图例——常用图例

                               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选用、查阅地图

 

阅读资料: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顾名思义,是“球”形的。不过,对于“球”形的认识曾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公元前五六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从球形最完美这一概念出发,认为地球是球形的。我国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也早已提出地球呈现球形的看法。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5艘海船,用3年时间,完成了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从而直接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从此,人们便一致把我们所在的世界称为“地球”。

   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应该说是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他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亚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算出地球的周长约为25万希腊里(39600公里),与实际长度只差340公里,这在2000多年前实在是了不起。 

   本世纪50年代后,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为大地测量开辟了多种途径,高精度的微波测距,激光测距,特别是人造卫星上天,再加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和国际间的合作,使人们可以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了。通过实测和分析,终于得到确切的数据: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738.14公里,极半径为6356.76公里,赤道周长和子午线方向的周长分别为40075公里和39941公里。测量还发现,北极地区约高出18.9米,南极地区则低下24~30米

看起来,地球形状像一只梨子: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极有点放尖,像个“梨蒂”;南极有点凹进去,像个“梨脐”,整个地球像个梨形的旋转体,因此人们称它为“梨形地球” 。其实地球确切地说,是个三轴椭球体。 

 

范例解析:

某一地点,以北是寒带,以南是温带,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该点位于

A.经度180º,北极圈           B.经度180º,北纬60º

C.东经160º,北极圈           D.东经160º,北纬60º

解析:该点以北是寒带,以南是温带,说明该点在北半球寒带与温带的分界线上,即66º34ˊN(即北极圈),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说明在160ºE东西半球分界线上,所以选C。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