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图(第二课时) 七年级地理教案
地理6
第三节 地图(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
1.能判读地形图
2.学会正确选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
能力目标
1.能在地形图上识读各种基本地形,地势的高低起伏
2.能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适宜的地图,获取地理信息。
教学重点、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用地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地形图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知识载体,也是实际应用中应用很广的地图之一,但将立体的地形表示在平面图上学生识读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对最基本的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要让学生充分理解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地形图的知识。
板书: 一、地形图的判读
提问:地表形态各异,表现在高度上的不同和形状上的差异,各个地点的高度如何测量?
学生讨论:会提出不同的测量方法,或正确或错误。
教师分析:要想将几个地点的高度进行比较,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才有可比性,于是人们采用了以海平面为起点的垂直距离的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量进行描述,说明各个地点的高度差异。学生读图1.27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
讲解:等高线的含义:课本图1.28等高线示意图的解读非常重要,图中将实际地形与等高线地形图对照是学生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关键。
板书: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1)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提问:
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板书:
2、等高线地形图
(1)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
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提问:
我们已经知道等高线和等深线,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
多媒体演示:
《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示图》(借助课件,并做一定的讲解)
板书:
(2)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出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学生活动:制作等高线地形图模型。先让学生将自带的泡沫塑料,小刀,白纸和铅笔准备好。然后按照课本17页活动2的要求和步骤,教师一边解说,一边指导学生进行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
学生讨论:不同的地表形态绘出的等高线形态怎样?看课本图1.29讨论不同的的地形的等高线形态的特点。
教师引导:比较图1.28、图1.29的等高线地形图与图1.30的分层设色地形图,说明哪幅图更直观?同时注意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着色与地势高低之间的关系。
板书:3、分层设色地形图
问题扩展:地形图只能表示地面起伏的状况,有时需要了解一座山峰的形态,地形图就不够直观。为了更直观的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用什么方法可以更直观的表示出来呢?
板书:4、地形剖面图
学生阅读:指导学生分组完成18页的活动,并简要归纳依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剖面图的方法和步骤。
归纳:画地形剖面图:
①作用:为了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情况。
②制图基础: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而成。
③画图步骤:
第一步:先量出剖面线的长度,并在地形图下方画——根长度与剖面线相等的线(x轴方向)。
第二步:根据水平比例尺,合理确定垂直比例尺。一般垂直比例尺为水平比例尺的5—20倍。
第三步:根据垂直比例尺画出适当的双Y轴高度,并标上海拔高度(等高线值)。
第四步:量出地形图中剖面线与各等高线的交点及其相对位置。
第五步:在剖面图上标出剖面线与各等高线的交点,根据各交点的海拔高度在剖面图上相应等高线上画一个点。
第六步:把各点连成光滑的曲线,在曲线内画上阴影以示剖面起伏情况。
第七步:在剖面图的下方,标上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
过渡: 同学们,比例尺、方向、图例是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阅读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与地图“对话”,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板书: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提问:
1.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阅读材料“地图家族一览”,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列举说明。
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评价后小结点拨。)………………………………【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