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 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
地理8
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表面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概况
2.认识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分布特点、轮廓特点
能力目标:
1.锻炼学生的空间方位识别能力
2.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拼接世界海陆分布图
重点、难点:
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位置轮廓特点
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
世界海陆分布对初一学生有一定基础,对大洲与大洋的名称比较熟悉,所以在教学中应以提问、活动的方式逐渐导入,教学中充分利用地球仪、半球图、课件等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
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谁?
(原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
他到了太空,回头看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么样的?
(地球上大部分都是水,在太空中地球是如此的蔚蓝美丽)
板书: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引导:
那么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世界大洲和大洋的知识
板书:一、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1.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
对地球面貌的探索,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其中有许多著名的探险家为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面就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他们对人类所作的贡献。
(学生介绍的过程中用向学生提供古“丝绸之路”路线、郑和下西洋路线、哥伦布及麦哲伦航行路线等示意图)
播放影视资料:从宇宙中观测到的自转中的地球,让学生从感官上认识地球基本特点,配音解说原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从太空看到的地球的水陆分布情况,随后利用书中放大的面积百分比图,得出结论: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板书:2、全球海陆分布比例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世界海陆分布面积大小、半球位置、南北两极海陆分布特点等,鼓励学生发现新特点,提出新问题。
教师引导:我们现在使用的地图、地球仪是利用了现代航天技术精确绘制出来,在人类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探险家为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学生阅读: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 ,学习古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师提问:由于陆地分布较集中,能不能划出一个半球,其中的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大?
板书:3、世界海陆分布特征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从南北半球、东西半球、任意半球熟悉陆地分布面积大小
师生讨论:地球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叫“水球”?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过渡:既然我们现在还叫他地球,也就是习惯而已,叫什么无所谓,关键是这个星球上具体分布着哪些陆地和海洋。我们已经从地球仪上看到了有许多陆地部分和海洋部分,我们来给他们分分块,命命名,便于说明,先看陆地部分:
教师展示:
学生自学:认识不同形状、大小的陆地名称,明确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大洲等名称的含义,说出你知道的大陆(亚欧大陆等)、岛屿(台湾岛、海南岛等)、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海峡(台湾海峡、渤海海峡等)、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南极洲等)的名称来。
板书: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学生活动:全班分成七个小组,在世界地图上找出全球的七个大洲,描绘七大洲的轮廓图(南极洲照着地球仪上画下来),并用剪刀裁剪下来,比较七大洲的面积大小、形状特点。每组选派一名同学代表一个大洲,介绍一个大洲的名称由来、面积大小、轮廓特点。
评价点拨:学生议论回答,教师评价后用顺口溜总结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的位次是:“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提问: 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了彼此相连的哪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比较四大洋的面积最大的是哪个洋?(太平洋)最小的是哪个洋?(北冰洋)知道这些大洋名称的由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