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1)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5-23 20:02:24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3、了解海底地形特征。

能力目标:

能判别五种基本的地形类型

情感目标:

关注当地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能够区分它们的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

1、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学情分析:

学生可以运用数学上接触过的知识理解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对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实际形态也较熟悉,但是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具体特征,统计数字需要强调,尤其是山地与丘陵、平原与高原之间的差别,可以利用剖面示意图辅助。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创设情境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引入新课:

我们在地球上主要生活在陆地上,而我们生活的陆地,比如我们周围,有上坡有下坡,整个陆地表面并不像海平面那么平,有很多高低起伏。

 

讲授新课:

地形就是地表各种高低起伏形态的总称。

 

创设情境:地表的高与低需要用什么来衡量?

引出高度,并比较测量高度的不同方法。先用人的身高来举例,形象的类比高度的测量方法。

 

5.              海拔: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叫绝对高度。

 

二.相对高度:地表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海拔差。

 

 

 

 

 

 

 

 

过渡:正是由于陆地表面各个地方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都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地形类型

 

 

总结作业情况

 

 

 

利用身边常识引入,帮助学生理解

 

 

利用教具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出疑问,启发学生

 

 

 

 

绘制简单示意图,表明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意义及不同

 

 

 

 

 

列举熟悉的地形——五种陆地常见地形

 

 

通过读图分析巩固

 

积极思考

 

 

 

 

 

尝试用以有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的定义。

 

 

 

通过举例、板图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的含义,区分它们的差别,熟练巩固

 

利用身边知识举例

 

三.五种陆地基本地形

绘制地形剖面示意图让学生判断

 

 

 

 

 

 

 

海拔高度(米)

5.  平原:〈200

2.高原:〉500

3.山地:〉500              坡度较陡

4.丘陵:〈500              相对高度〈200

5.盆地:中间低、四周高

 

 

 

 

最高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

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

最深的海沟——马里亚那海沟

了解海底地形

 

课堂小结:利用板书总结知识点,强调读书、学习的方法。

 

课后作业;布置阅读“世界地形图”从中找出世界著名的高原、平原、盆地、山脉,熟读名称,记清位置。

利用简单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启发学生辨别五种陆地基本地形

 

总结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特点

 

 

 

 

 

 

 

 

 

 

 

 

通过书上活动,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世界之最,并强调“世界之最”的重要性

 

可与陆地地形进行对比分析

海底地形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部分内容,可适当将一些海底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通过读图思考判断,提高兴趣

 

积极思考

 

 

比较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总结盆地的特点。

定性定量描述五种陆地地形的特点

注意:

本课可让学生找世界之最,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理解相对高度、绝对高度、海拔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