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国的北方地区(学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6-28 12:56:44

中国地理复习学案—北方地区

[本讲重点、难点内容分析]

1.中国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

    依据全国各地在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地形、气候、植被、河流、土壤等)和人文地理(人口、民族、经济、交通、城市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可将全国分成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个区域。

北方地区是指我国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大兴安岭以东的广大地区。西到祁连山东端的乌鞘岭,东临渤海和黄海,北面与俄罗斯、东面与朝鲜为邻。主要包括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黄河中下游的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山西的全部和河南、宁夏、陕西、甘肃的部分地区,以及江苏、安徽两省的北部地区。面积占全国1/5,人口却占了近40%。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口稠密。

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兼有高原和山地。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最完整的二个大平原。东北平原位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之间,主要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三部分组成。华北平原位于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淮河以北,东面濒临海洋。华北平原是地质历史时期黄河、海河所挟带的泥沙沉积作用形成的冲积平原。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之间的地区。这里的黄土是地质历史时期风力沉积作用堆积而成的。那时,强劲的偏北风吹扬起沙尘南下。随着风力减弱、沙土沉积、形成了平坦高耸的黄土源。后来随着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疏松的黄土容易遭受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形成了沟壑纵横的黄土丘陵(黄土沟谷、黄土梁、峁)。黄土高原、华北平原被称为是“黄土地”。

北方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气温在 以下,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由于绝大部分地区是湿润、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400~800mm之间,雨季开始晚,降水集中,河流、湖泊较少,河川径流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较为紧张,耕地多为旱地。

2.北方地区的农业、交通、工业与城市

黄河中下游地区属于暖温带、大部分地区为半湿润区。华北平原土层深厚、疏松,夏季雨量充沛、夏秋季光照充足、生长期长。农业可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宜种植耐旱、早熟的冬小麦,喜温、耐旱的花生和喜温好光、生长期长的棉花。华北平原是我国冬小麦、棉花、花生的主要产区。黄土高原在气候上与华北平原类似,但地形崎岖,水土流失严重、灌溉困难。这里是我国历史上开发利用最早的地区之一。以种植谷子(小米)而闻名。频繁的旱涝灾害,冬春季节的风沙、土壤盐碱化、寒潮(冻害)以及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制约了北方农业的发展。特别是春季,降水沙、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土壤墒情差。对种子的发芽和返青十分不利。水是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的命脉。新中华成立以来,新修了大量的水利设施,但由于水资源总量少、人口多,工农业生产用水量不断上升,加上用水又不合理、浪费严重。使缺水的状况日趋严重。许多地方河水断流、湖泊、水库干枯,地下水位日益下降,机井越打越深。因此,实施“南水北调”是缓解北方用水紧张矛盾的根本措施。发展节水农业已经成为本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东北平原地势坦荡、土壤肥沃,分布着广泛的“黑土”。这里大部分地区属于中温带,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农业可一年一熟,宜种植春小麦、玉米、大豆、甜菜等作物。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过去“人烟稀少”,被称为“北大荒”。如今,这里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高,被人们称为“北大仓”。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
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