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处理与统计(第1课时) 七年级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4-16 10:01:44

镇江市第四中学 王文燕

一、设计思想

电子表格软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数据的处理与统计功能,而不是形式上的表格。Excel对数据的处理功能很能体现学习Excel的作用,而且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很强,他们直接观察到数据处理前后的变化,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能很好地组织本节课的教学。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完成《纲要》中的“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任务,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是第1课时,主要介绍数据的处理功能,即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必要的运算和进一步加工,重点介绍公式和函数。公式的含义、组成、编辑、复制、删除,以及函数的含义、引用形式、格式、使用方法等都是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的内容。其中有关单元格地址(相对地址和绝对地址)、数据引用(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的概念更是至关重要,也是学习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

参与学习的是七年级学生,根据对学生知识结构的了解,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已学过公式,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中也刚刚接触过函数,所以在本节课中,学生会和数学中的表示方法进行类比,如加号、除号等。教师可以从数学中的函数知识进行迁移,讲清楚Excel中各个函数名的英文含义和格式。学生在教师巧设的“陷阱”下大胆探究和尝试,激发自己的思维活动。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公式、函数、地址、数据引用的含义;

2、熟练掌握公式和函数的应用;

3、学会使用“自动填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相关操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从实践中获得知识,是我们学习进步的关键。”

(四)行为与创新:

解决数学问题“棋盘上的麦粒”、 2008奥运会奖牌数日报告(学生课外作业用).xls;当回小管家,管理自己的零花钱。

五、教学重点

1、公式、函数和自动填充的方法。

2、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的区别和应用。

六、教学难点

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的区别和应用。

七、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讲练结合。

八、教学准备

1、2008奥运会奖牌数日报告(教师引入课题用).xls;

2、初一年级兴趣小组报名统计表.xls;

3、008奥运会奖牌数日报告(学生课外作业用).xls;

4、棋盘上的麦粒.xls 。

九、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教师:今年暑假,第29届奥运会在我国北京举行,这是一个令所有炎黄子孙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同学们,你关注2008北京奥运会每天的赛况吗?你知道最终的比赛结果吗?你了解每天的奖牌总数和排名是如何处理的吗?下面我就给大家演示“如何用Excel 来对8.22、8.23和8.24这三天的奖牌情况做个数据处理”,让大家先来见识一下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 打开“2008奥运会奖牌数日报告(教师引入课题用).xls )

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注意观察数据处理前后的变化(尤其是8.22和8.23两天英国和俄罗斯的排名互换)。

设计意图:从热门话题入手,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这样学生易于接受这个授课内容,而且操作直观,效果明显,所见即所得,对课题的引入很有针对性。

(二)师生回顾,知识铺垫

教师:前面学习过有关Excel的基本知识,如窗口界面(尤其是编辑栏)、单元格地址。

重点提出:1编辑栏:输入公式的地方。 2单元格地址:列号和行号,如A1。

学生:复习单元格地址的组成。

设计意图:为后面学习公式做好知识的铺垫。

(三)任务驱动,学习新知

任务一 在A1单元格中输入:10*2+3,在B1单元格中输入:=10*2+3,观察结果有何不同。

教师:下台巡视。

学生:学生启动Excel2000,按要求进行操作,观察结果有何不同。

教师:计算结果不同,关键在于代数式不相同,多了一个“=”号。强调公式是以等号开始的代数式。

学生:理解Excel中有关公式的基础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学生能易于接受的例子,逐步过渡到本课的内容。

任务二 打开“初一年级兴趣小组报名统计表.xls”,计算出各个兴趣小组的报名总人数。

学生:以F3单元格为例,输入:=8+4+12+7 ,显示结果,看此结果与口算结果是否一致。

教师:我来做个小变动。以B3单元格为例,将8改为9,观察结果有没有变化?为什么结果没能根据数值的变化而自动更正呢?

学生:更改B3中数值,发现结果不变,积极思考,这是怎么回事呢?

教师:原因在于公式中,只引用了单元格数值,没引用单元格地址,以F3单元格为例,输入:=B3+C3+D3+E3,更改数值后计算结果自动更正。

学生:观看教师操作,模仿练习,以类似方法计算F4单元格结果。

设计意图:在设计这个任务时,先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之后教师做一个小变化,学生会发现得不到预期的结果,会发现问题,教师这时适当讲解并演示,学生印象深刻。

教师:其它各个兴趣小组的总人数,你都是用同样的方法一一录入吗?有没有更快捷的方法?大家试试看。

学生:一个个录入公式会让学生感到厌倦、繁琐,也希望找到更快捷的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P81实践学习2中有关空心十字架和实心十字架的内容。教师演示将鼠标放到F3单元格右下角,鼠标变为实心十字架,按住鼠标左键不放。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实例的操作,切身感受到:Excel中“自动填充”功能的强大。

任务三 计算出每个班级的报名总人数。

学生:计算一班参加各个兴趣小组的总人数,以B12为例,输入:=B3+B4+B5+B6+B7+B8+B9+B10+B11,其它班级还是这样。

教师:输入这样一长串代数式,容易发生遗漏和输入错误,同学们想不想学会更快捷和准确的方法呢?学会“函数”可以实现此目的。教师举例介绍几个常用函数:如SUM()求和。

学生:观察教师操作,模仿运用“函数”,最后用“自动填充”的方法完成其它班级总人数的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一些实例的演示和操作,感受到:掌握Excel中“函数”和“自动填充”作用很大。

任务四 计算各个兴趣小组总人数占年级总人数的比例。

学生:以G3单元格为例,输入:=F3/F12,之后用“自动填充”一直拖到F12,发现出现错误信息提示,得不到正确的计算结果,思考这是怎么回事?

教师:分析“#DIV/0!”的含义:分母为0无意义。以G4为例,分析公式中的问题,发现此公式中分母为F13,F13单元格中无数值。但是本题中要求分母全部是F12,始终保持不变。怎样能保持分母不变呢?讲解单元格的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的区别和使用方法。绝对引用要求在行号和列号前都加上$。教师演示操作,突破难点。

学生:观察操作,认真思考,模仿操作。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上,出现这样一个错误信息,很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好时机给学生正确的指导和讲解,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四)延伸拓展,解决问题

教师:教师口述教材P83探究学习中有关“棋盘上的麦粒”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国王需要拿出多少麦粒?

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学生答案不一定对)。

打开“棋盘上的麦粒.xls”,计算国王需要拿出多少麦粒?教师提示Excel中Power(a,b)函数的功能。

(五)课堂小结及评价

1、本课小结:

(1)公式、函数和自动填充的应用;

(2)单元格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的区别和应用。

2、评价:

(1)公式和函数的使用各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限制,要根据具体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使用方法;

(2)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是难点,同学们在运用时要正确分析,合理选用。

(六)课外作业

1、打开电子表格“2008奥运会奖牌总数日报告(学生课外作业用).xls”,计算某三天的奖牌总数和按金牌数进行排名。

2、做个生活有心人,当回小管家,从今天起记录下你每天、每月的零花钱,可以按星期或月份进行统计比较。

教学反思

                       —数据处理与统计(1课时)

镇江市第四中学 王文燕

“数据处理与统计”这节内容主要完成《纲要》中的“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任务,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是这节的第1课时,主要体现数据的处理功能,而不是形式上的表格。

在组织这节课时,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做得很到位。

在选择引入课题案例时,我可是费了工夫,既想着选择热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又要能体现数据处理功能“所做即所得”,找来2008北京奥运会每天的奖牌数据,对选择哪两天的数据我有4个原则:(1)能反映问题的这两天日期必须是相邻的;(2)最好选择排名靠前的;(3)国家名称是大家比较了解的;(4)有可能的话,选择离比赛日期较近的,因为最终的比赛结果是大家都万分期待的。所以我最终选择了2008.8.222008.8.23这两天,选择了排名的前9位(当然包括我们中国,而且始终处于排名第一),给学生演示时,当我修改2008.8.22金牌数中的英国和俄罗斯时,排名情况立刻发生了变化,我就抓住这个时刻,让学生见证了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当场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贯穿本节课的典型案例就是旧教材上提供的“初一年级兴趣小组报名统计表.xls”,我认为这个很,围绕这个有代表性的案例,介绍了Excel的有效工具—公式和函数,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渐展开对公式的含义、组成、编辑、复制、删除,以及函数的含义、引用形式、格式、使用方法公式的引入和应用,尤其对于Excel中函数的概念、引用形式,我从数学中的函数知识进行迁移,讲清楚各个函数名的英文含义和格式。这样通过实例,既带领学生一起与数学中的表示方法进行类比,又很自然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在本节课中,我多处巧设“陷阱”:从代数式到公式引入、对比公式中引用单元格地址与常数的优势、运用公式到运用函数的过渡,为什么有时运用函数更方便、直接?自动填充时,有关单元格地址(相对地址和绝对地址)、数据引用(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的概念更是至关重要,也是学习的难点。在整节课中,我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和尝试,在发现问题和错误后,先冷静分析问题所在,再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在这节课中,我也收获了不少,对课堂的整体把握还有待加强,对学生的评价略少。以后要从语言美感上对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学习是一个充满体验、充满探究、充满创造、充满实践的过程,更加喜爱信息技术课。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