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运算》教学设计 七年级信息技术课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3-09 18:57:00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福建教育出版社的福建省中学《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Excel数据表表处理——函数运算,在节课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认识Excel表格强大功能的基础上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常见的函数(sumaveragemaxmin等)的格式、使用方法及其功能。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函数知识判别计算得到的数据的正确性。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使用函数(sumaveragemaxmin等)处理相关的数据表中的数据。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会新函数的使用。并且能够根据实际工作生活中的需求选择和正确使用函数,并能够对计算的数据结果合理利用。
3、情感目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得到提高,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在具体的任务中感受节约的重要性及艰巨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SumAverageMax函数的插入和使用
2、教学难点

函数的格式、函数参数正确使用以及修改
四、教学方法

1)组成合作学习小组:根据实际情况,重组课堂结构,组成以4人为一小组进行协作学习,使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时监控学生的协作学习情况,并组织成果交流会,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与体会,使小组的协作学习走向成熟。
2)以“任务驱动式”为教学原则,确定协作学习的内容:围绕《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表》任务把各教学目标和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协作,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教学过程及内容
1、情景引入:

通过投影向学生展示上学期末的班级成绩总表,引导学生思考如下三个问题:
1
		如何给表中每一位学生统计总成绩?

2
		如何分别求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分?
3
		如何快速找出数学最高分是多少?

分小组进行讨论(共用时6分钟)
 2、新课教学:

1)概括学生的讨论并回答问题的情况,引出”SUMAVERAGEMAX”三个函数,进而简单描述函数的概念,让学生对函数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用时3分钟
2)分别介绍SUMAVERAGEMAX三个函数的格式、功能及用法,结合上述学生成绩总表进行操作演示,使学生掌握函数的应用方法;(用时5分钟

3)指导学生上机实践:学生应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课前提出的三个问题并完成学生成绩总表中各位学生的总成绩统计和各科的平均分,分别找出各科的最高分,使学生体验信息技术在收集、分析和整理数据的现实作用,进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用时15分钟
4)点评学习上机实践情况,进一步提出如下问题:如何快速找出各科的最低分?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用时6分钟

5)指导学生自主完成相应的操作,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用时5分钟
3、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师分析存在问题,表扬练习完成比较好的小组,强调鼓励大家探究学习的精神。(用时5分钟
六、教学反思和回顾:


		
说明: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学生期末班级成绩总表”为数据处理对象,以任务驱动法贯穿本节课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讨论,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把有关函数的概念、格式、功能及使用方法有机地融入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之中,使学生学会操作、体验成功的喜悦中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