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图像的采集与加工”教学设计 第五章第一节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4-10 17:17:24

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 蔡可钊 221002

前言

为了进一步推广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实践的研究,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沟通与交流,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2007年11月在天津举办了跨省优质课展评活动。为此,参与这次活动的各省积极响应,精心选拔。本人有幸参加了我省在无锡举行的这次选拔活动,获省一等奖并代表江苏参加全国比赛。本文案例即为省级评比中的参赛课题。原课题为《多媒体在网页中的应用——图像的加工》。为了与教材衔接,我对原教学设计进行了一点改进,以期对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同仁们起到一些帮助和借鉴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为教育科学出版社 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第五章第一节内容,主要使学生掌握如何采集多媒体信息中的图像信息并根据需要合理选择加工工具以及加工策略加工图像信息。本节课为第一节中的第三学时,即5.1.3数字化图像的采集与加工。在学习本课内容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学生注重体验,一要使学生体验到图像信息加工的必要性,二要使学生体验到图像加工工具的适用性,三要使学生体验到加工技术应用的合理性。本课内容的学习将为第六章“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以及选修模块《多媒体技术应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在以往的学习与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的接触过一些关于图像的获取与加工的知识,如部分学生有使用数码相机的经验,在小学及初中学习过Windows的画图软件和Acdsee软件的使用。在本课前面两节课中,学生还应学习到一些图像的基本知识以及常用的图像处理软件的功能特点,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储备。但学生的知识不系统,在对图像的处理过程中,软件的选择及应用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教学设计

为了做好与下一章“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的衔接,体现信息加工的必要性,本课主要以问题发现为出发点,通过观察网页,使学生发现问题(网页不美观,缺少图像)——解决问题(采集图像并插入图像)——再发现问题(图像不美观、图像过大等)——分析问题(图像存在哪些问题)——解决问题(利用图像加工工具处理图像)为主线,以任务为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可以阅读学案或教材并从中得到帮助。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启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用的图像获取方法。

(2)学会使用图像加工软件对图像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图像加工软件对图像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充分认识图像信息在表达信息、表现主题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新精神,提高信息素养和艺术素养。

(2)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与热情。

(3)培养学生的版权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发现图像存在的问题,设计正确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选择合适的软件及恰当的加工方法加工处理图像,从而使图像能更好的反映、表达主题。

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软件及恰当的加工方法加工处理图像,从而使图像能更好的反映、表达主题。

教学方法

问题发现、任务驱动、自主探索相结合

教学过程

1.激情引入

通过回忆第一次来无锡的感受:“那还是18年前的一个春天,比今年春天来的稍早了些。徜徉在鼋头渚的小道上,五颜六色的樱花肆意地touch my face,漫步太湖岸边,任由那清澈的湖水kiss my feet,耳边萦绕着那首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唱:……)”,引入制作宣传太湖的网页。

教师提问:为了宣传太湖,让更多的人足不出户就能够欣赏到太湖的美丽景色,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学生回答:做一个宣传太湖的网站,使他们上网浏览。

教师投影:展示课前制作的主题为“太湖美景”的纯文字的网页。

教师提问:我制作的这个网页有什么不足?能不能体现太湖的美?怎样改进?

学生回答:不好,太单调,没有图片、动画。

教师提示:在网页中插入图片,同学们虽然还没有学习过,但同学们可以参考在Word中插入图片的方法来完成,这对同学们来说应该是个小case,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没有图片怎么办?从而引出本课课题。

2.交流探索

教师提问:如何合法有效的获取图像?

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或阅读教材,讨论并分享在生活中通过数码相机或扫描仪等设备采集、获取图像信息的经验。教师对个别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进行总结。针对从网页中下载以获取图像这一答案,教师提醒学生要注意合法性,提高学生的版权意识。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采取分组学习讨论的形式完成。

任务1:请同学们用FrontPage或DreamWeaver打开网页Index.htm,然后从教师提供的图像文件中选择一张自己认为最能表现太湖美的图像并将该图插入到网页中。

本任务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图像信息要为特定的主题服务,体现图像信息的表情达意的内涵,避免图像选择和使用过程中的随意性,也为下一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学生实践任务1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启发、指导,必要时演示网页中图像的插入方法。

根据教学需要,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图片在课前都进行了处理,图片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缺陷,如色调、对比度,大小等问题。所以学生很难从老师提供的素材中选择出一张满意的图片。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对图片质量的反应,并提出问题:同学们如果对老师提供的图像素材或者对自己采集的图像不满意怎么办?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引出下一个教学内容:数字化图像加工。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与学生共同探讨图像加工的一般过程:①分析图像存在的缺点与不足;②根据图像存在的问题制定加工策略;③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图像加工软件加工图像。

教师提问:图像加工软件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你使用过哪些软件?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老师启发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或上网搜索资料,或从自己的使用经验回答问题。

3.实践体验

任务2:请同学们自主选择一张图片,分析图片存在的问题,制定加工处理方案,并选择一种合适的软件来加工你选择的图片。同学们可从学案或教材中提供的相关知识获得帮助,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帮助。

本任务的设计目的一是让学生理解根据信息加工需求恰当地选择加工软件,体会加工方式的多样性;二是让学生理解使用信息加工工具加工信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即根据图像信息所要表达或体现的主题思想来确定加工策略。三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学生上机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巡视、点拨、启发,观察学生使用软件的不同,找出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任务完成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展示个别学生的作品,并让该学生说明其设计思想、选用的软件、加工策略并演示操作过程,请班级其它同学给予评价。教师在最后进行小结,根据需要适当进行讲解和演示。最后要求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将加工好的作品保存到自己的电子档案袋中,存盘时注意图片文件的保存格式,将处理好的图像插入网页中。

本任务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从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及必修课程的教学目标出发,本课一定要把握好技术学习与应用的度,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注重体验。虽然教材选用Photoshop来加工图像,但在教学上不应拘泥于此,学生机上安装了Windows的画图软件、Acdsee、Photoshop,应鼓励学生根据加工需求恰当选择和使用,并比较各种软件在易用性、实用性和功能上的优缺点。在鼓励学生创新的同时,强调图像加工的目的性,即图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反映和表达主题,避免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4.创新提高

任务3:结合学案,自主探索并制作出网页背景图片,并将其设置为网页背景。

本任务的设计目的是创新提高,让学生体会图像信息可以以不同的角色表达主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本任务具有一定的弹性,灵活性,能更好的解决学生之间存在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操作能力的差异,达到新课标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网页的不足——缺少背景,进而说明图像信息不仅可作为网页的主体表情达意,还可以作为网页的背景,为页面的主要内容提供陪衬,使主题更富有意境,引出该任务。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巡视、启发,说明制作背景图片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如背景一般以淡色调为主,背景颜色要与主页内容协调,不能喧宾夺主等。由于网页背景的设置不是本课的教学内容,所以在教师提供给学案上要有具体的操作步骤,必要时演示网页背景的设置方法。最后进行教学评价,展示学生作品,可采用自评、他评和教师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

5.回顾总结

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教师加以补充。强调在加工工具的选择以及加工策略的设计上要从图像信息所要表达的主题这一需求出发,强调网页中使用的图片要真实的表达主题,不能虚假。由于本课是围绕宣传太湖这一主题网站来加工处理图像的,再加上前一段时间太湖蓝藻集中暴发而导致无锡部分地区自来水发臭,无法饮用这一事件,我以下面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来告诫学生:“通过努力,同学们把太湖装扮的非常美丽,然而,如今的太湖还真的象同学们加工出来的图片那样美吗?”号召学生不能仅仅利用技术来创造美,更应该做一名环保自愿者来保卫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6.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1.教法选择

目前,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常情况下,大多数教师也会在本课的教学中选择该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先展示一个图文并茂的网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图片加工处理、制作背景图片等任务,最终将自己的网页设计成与老师展示的网页一样的效果。但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无法摆脱学生被动地接受任务、机械地完成任务的局面。另外,采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往往会把教师展示的作品作为唯一目标,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提高,不利于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发展。

基于以上考虑,我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问题发现教学法。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主动地、不断地去发现网页不美观、缺少图片、动画、背景等一个个问题,主动地分析问题,继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给出某一个标准答案,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审美能力自主选择图片,选择加工软件,制定加工策略。课堂上,学生选择的图片是多样的,选择的加工软件是多样的,加工出来的作品是多样的,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由于课堂上的几个任务都是学生自己发现继而要去解决的,而且有弹性,所以学生的主动性特别高,同时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程度不均的问题,教学效果很好。

2.技术深度

作为技术学习领域的组成部分之一,信息技术教育当然更多的是一种“技术”层面的教育。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来说,“技术”既是课程所不可缺少的基石,更是承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是支撑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构建的文化平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和定位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中的技术深度,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始终是一个困惑。就本课而言,教材介绍了用Photoshop加工处理一幅有关九连环照片所用到的一些图像处理功能,而在备课过程中,关于要不要在课堂中讲述Photoshop,讲什么内容,讲多深等问题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讨论。通过对新课标的研究,我们找到了答案。新课标指出:必修模块所依托的技术内容不宜过分提高,将课程重点转移到适合高中学生认知水平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上。新课标要求在基础部分中只作简单的介绍提及,浅尝辄止,在选修模块中则进行相对深入和系统的探讨。同时,基础部分向学生提供的初浅提示有可能引发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兴趣,产生深入探究的愿望,为继续学习相关模块做好心理准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在教学上,我没有重点讲述Photoshop的使用,而是让学生根据图像所要表达的主题需要恰当地选择软件。在任务安排上,学生处理的图像文件只需进行亮度、对比度、色饱合度、大小等的简单加工。为了兼顾学生差异,在给学生的学案或教科书上除了提供一些基础性操作方案外,还提供了如羽化、裁切、文字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自主学习、探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新课程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