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秋天的踪迹”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寻觅秋天的踪迹”是初三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课题。根据义务教育新课标的规定:“要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悟,用心去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之声和人性的真善美。”本教材的第二单元针对这一规定,选取了大自然的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等一组组意象所形成的散文诗,給学生丰富知识,熏陶情感。而本课题旨在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尤其是在秋天这个充满丰收的季节,让我们一起去感受秋的情怀,采撷秋的硕果,体悟秋的情感律动。因此,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自己的方式记下“秋天的踪迹”,增强对“秋”的感悟。难点是通过自主学习,陶冶情操,进一步解读大自然的奥妙,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实践经历和语文素养的限制,他们只是对大自然有一种感官的认识,缺乏一定的思想深刻性,但他们有着朴素而敏感的心灵。教学中应努力唤起其内心的情感,运用各种方式,谱一曲“秋天的赞歌”。对于学生文章中的思想深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做一些补充与点拨,介绍与之相关的文章。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积累与描写与“秋”有关的文学素材,并在写作中能灵活运用,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进一步体会“秋天之韵”。
2、 能力目标:
借助搜索资料、参加社会实践和交流讨论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并通过活动的参与,使学生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并从中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的深刻性,培养理性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不断陶冶情操,以达到对大自然“真善美”的深刻感悟。
[教学重难点]
从谱一曲“秋天的赞歌”入手,让学生投入到自然的怀抱,并运用自己搜集和积累的有关秋的素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秋天的踪迹”,达到对秋的感悟。难点是让学生加深对大自然的“真善美”的理性解读,进一步陶冶情操。
[教学策略]
1、 情境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以高效的视听效果充分感染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
2、 实践法。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观察探索;到社会中去寻访体会。
3、 自主合作学习。本课题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课,教学时宜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让同学在自己搜集素材、相互交流合作的活动中,深刻体会秋韵之美。
[活动安排]
两周
[活动过程]
(一)准备阶段
1、 教师向学生介绍活动的目标,要完成的任务,学习的程序,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推荐活动中需阅读、理解和搜集的资料,例如有关“秋”的古典诗文,多媒体所需要的素材等。
2、 有效合理的分组,分工。
(1)小组人数:5——8人。
(2)小组成员的构成:由师生共同参与决定,原则上采用公平合理的选举方式进行,并由男女生两个层面的学生构成,选出小组负责人,负责学习活动的组织协调。
(3)任务分配:小组成员申请,小组内协调并以抽签的方式进行,力求做到公正合理,并确保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
(4)小组经讨论后,填好表格,附:
活动课题
|
|
组别
|
|
组长
|
|
小组成员及分工
|
|
||||
活动时间
|
|
||||
获取资料及途径
|
|
(二)体验阶段
(课外合作学习)
活动一:编辑“自然日志”
1、组内各成员依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以及社区资源等多种途径广泛搜集当地的谚语等资料,并通过细心观察,合作完成对秋天的物候变化或农事活动的调查报告。
2、组员将上述积累加工整理,编辑成“自然日志”,记录下秋天的足迹,并准备到班级中交流。
3、组长把各组员的自然日志整理完善,编成“自然日志”集。
活动二:谱一曲“秋天的赞歌”
1、小组内各成员依据自己的任务,通过多渠道的搜集资料写下自己对秋天的感悟。可以允许小组通过亲自野游等方式,走入自然,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拍照,或采集标本,或记录等等留下自己对秋天的感悟。也可以提倡学生搜集有关“秋”的古诗文和现代美文,进行理性的解读。
2、小组根据组员的特长和资料搜集情况,选择其成果展示的方式(“秋天”的诗词名句集,“名人谈秋”录,出一期以“秋天的赞歌”为主题的墙报或手抄报等),并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完成。
3、小组内组织一次有关“秋”的作文比赛。让学生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各自整理自己积累的关于秋天的相关资料,写一篇以“秋”为话题的作文。教师做相关的写作提示:(1)要安排好写作的顺序。(2)描写事物要抓住特征,细致描绘。(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可推荐学生阅读郭小川的《秋歌》,英国济慈的《秋颂》,罗兰的《秋颂》,赵蓓的《迷人的秋色》袁鹰的《枫叶如丹》等范文。完成习作后组内交流,选出优秀作品准备在班级交流。
活动三:“为画题诗”
1、小组内各成员依据自己的审美爱好,通过网络、书店等多种渠道,选出自己喜欢的有关秋天风物的画或照片,并试着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或结合意境,为它配上三五句诗,并注意诗句的韵律美。亦可从古诗词中选择与画面相适应的作品。
2、在小组内开展交流,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成果。
3、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各组员认真评比,选派一名优秀者,准备参加班级中“为画题诗”的竞赛,从中选出优秀的作品供全班同学欣赏。
(课堂表达交流阶段)
板块一:编辑“自然日志”
1、 各小组就某个节气中的物候变化或农事活动情况的调查报告,进行交流讨论。
2、 记录秋天的足迹。各小组展示活动成果:《自然日志》集,展示动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
3、 和同学交流自己搜索的秋天中的某一节气的谚语,并简单的介绍一下自己的“自然日志”。(3分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4、 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增长自己的自然知识,扩大丰富自己的视野。
板块二:谱一曲“秋天的赞歌”
1、 各小组展示活动成果:关于“秋天的赞歌”的手抄报、墙报、“名人谈秋”录等。
2、 欣赏作文,谈感受。(每组派一名同学谈一下自己的创作心得,并请其他组的同学谈谈读后感)
3、 将优秀之作积累在班级“优秀文章集锦”中,以备以后学习欣赏。
板块三:“为画题诗”
各小组选出优秀之作进行展览,同时交流自己的创作构思和创作心得。
(三)总结阶段
1、小组活动小结:(同学的自评或互评)
2、教师的评价激励:
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动手能力以及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注重学生课内课外相结合,使其在实践与认识的过程中,达到对大自然“真善美”理解的统一。
(四)作业:
近八年的学习生活,我们积累了许多关于“秋”的诗词文赋,如果你是丹青好手,不妨选一首写秋的古诗或一个名句,根据诗意配上一幅画,力求传达出诗的神韵。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搞一次“为诗配画”的展评,看谁画的最传神,并将自己的创作成果与同学分享交流。
点评:
本教学设计最突出的特点是活动安排科学细致,切实可行;教师指导适度,学生参与度合理。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对学生如何开展体验活动有明确的指向,避免了学生行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且在指导学生体验时,活动形式的编排力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观察中积累,在动手中感悟,在互动中分享成果,教师只作方向性的引领,整个活动过程完全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学生而言,这种体验和感悟也必将是最为深刻的。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