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隆中对 教案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10-13 17:02:39

  三、研读课文,品味细节

  1、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2):徐庶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45)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

  第四部分(6):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2、师生共同分析第一、二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介绍人物和身份。)

  ◎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熟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掌握所学,预习新知。

第二课时

  一、学生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在这一部分里,诸葛亮十分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推断了未来的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霸业,复兴汉王朝的政策和策略。

  1.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2.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3.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4.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5.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6.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7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