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年以后>>案例分析
我在执教小学语文第四册《一年以后》一课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 “ 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A 生说: “ 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 ‘ 比肩而立、有目共睹、寒来暑往、目瞪口呆 ’ 的含义。
B 生说:“ 我能把每幅图的意思说出来”。
C 生说:“我体会到了父与子之间浓浓的亲情。”
…… , …… (学生们都各抒已见,说得都很好。)
突然,学生 D 站起来说: “ 我跟大家想法不一样,我知道不是儿子变矮了,而是小树长得快。但是再过一年以后,孩子同爸爸相比,就会比爸爸长得高了。”
听了 D 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
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于是,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再过一年以后孩子真的会比爸爸高吗?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 ” (学生稍稍安静)
有的说:“孩子长不过小树,但是会长过爸爸。”。”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不是这样的,再过一年以后,我就长不过我爸爸。”
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我认为,再过一年以后,小树和爸爸还是会比我长得高。”
又有一生说:“再过一年以后,小树、孩子、爸爸都还差那么多。”
作为教师, 我并没有到此为止, 急于下结论 ,而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课后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或者以漫画的手法表现出来, 题目就叫<<再过一年以后>>
以上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回答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的感受. 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适当地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充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
二,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的表述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注意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观的引导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一年以后》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漫画.它以短小,简单,幽默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方面说明看图要认真观察,认识要全面。另一方面又告诉我们,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的,但变化的幅度不同,所以出现了漫画中的效果。但在人的生活中,要克服自身经验的局限性, 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则并非易事。在本教学片段中,我在注意上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 多种表达,学会幽默地表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