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湖北省天门市实验初级中学中考语文基础知识专题.doc
对联的对法:
从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关系看,可分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正对:上下两联所表达的内容相似或相关。
例: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
(2)反对:顾名思义,反对即上下两联意思相反。
例:红军中,官兵夫,衣着薪饷一样 白军中,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
(3)串对:又名流水对,单看上或下联,意思不全,上下联连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意境。
例: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3.对联的创作要求:
(1)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平仄要和谐、相对,尤其是上下联的尾字,平仄要交错,一般上联尾要用仄声字,下联尾用平声字。否则拗口。
(2)上下联某位置上的词性必须相同。下联词性与上联同位词性相同。学科王
例: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3)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
(4)对联的平仄:按现代汉语标调,一声为阴声,音高而平;二声为阳声,音由下往上。(以上为平声)、三声为上声,音由上往下再往上;四声为去声,音由高往下(以上为仄声)。古入声字已消失。对联平仄口诀:“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例:白居易《忆江南》中的三四句,即是一副工整和谐的对联:
日出/江花/红/胜火(仄仄平平平仄仄)
春来/江水/绿/如蓝(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内容可归结为“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
二、漫话对联
对联大家都不陌生。中华大地妙联佳对俯拾即是:“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是古代劝学的佳对;“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是理发店的妙联……可见,生活处处有对联。
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一般由上联和下联构成。若有横批,那么横批应对对联内容起画龙点晴作用。对联通常粘贴、悬挂在门上或壁间廊柱上。
根据内容和用途来划分,常见的对联有节日喜庆联、婚丧嫁娶联、名胜古迹联、自勉联、题赠联等。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改写的“苟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切忌一日曝十日寒”是很有名的自勉联。
对联源于何时?可远溯先秦,那时人们在大门上挂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能压邪。这种桃木板便叫“桃符”。相传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在寝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馀(yú)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即最早的春联,亦即最初的对联。宋代在门上张贴对联成为一种民俗。“千门万户瞳瞳(tóngtóng日出时光亮的样子)日,总把旧桃换新符”是这一民俗的形象反映。到了元代,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很少。对联的真正鼎盛是在明清两代,到了康乾盛世,对联艺术日臻完美,涌现出纪晓岚、袁枚等对联高手。晚清还出现了一些对联知识专著,如《楹联丛话》等。进入20世纪,对联日益呈现出勃发的英姿。
对联的内容丰富多彩,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那么如何撰写对联呢?
首先,要根据对象和场合,选择清新流畅的语言,表达有意义的内容。例如:“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志育才一代功”,可以送给辛勤的园丁;“枝头喜鹊歌新曲,雪里梅花报早春”适合春节传达喜气;“皓月描写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经常出现在结婚喜庆时。
其次,撰写上下联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必须相连,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两联字数须相等,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应相同或相近,但不能出现“四海”对“五湖”之类的词义雷同,更不宜有“石”对“石”这样的同字相对;句子结构形式要相同,彼此对称;字音声调平仄相对,使对联念起来有一种音乐美。
对联还有一些特殊写法,在此仅举两种。一是从古今诗词曲赋中取两句组成,如“夕阳无限好,高处不胜寒”,上联出自李商隐诗,下联出自苏轼词,这叫“集句”。二是“摘句”,就是把诗中的对偶句直接拿来使用,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颈联。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