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120个文言实词详解
8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去去:越去越远,往前走了又走)
劝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3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必劝(受到鼓励)
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去掉、消除)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译文:回头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译文: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且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7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译文:渐行渐远,逢人交谈,口音越来越不同。这时又听到一声莺啼,恰似家乡山中鸟鸣,备感亲切,潜但是这时又怨恨莺声不该勾起自己的乡思。
8却坐促弦弦转急。《琵琶行》
译文:又退后坐下拨弦索,拨得更急
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 ---去,往)
2先生如其指(依照,遵从)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把)---怎么办)
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也表示复数,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天若有情天亦老。(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肴之战》
译文: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
7若---何“对……怎么办”“对……怎么样”
8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译文:你怨恨捕蛇这项差事吗
9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隐瞒)之。《论衡》
10以若所为,求若所欲。《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
11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
译文:带一万人或者一个州郡投降的人,封万户侯。
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4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引申为揩拭)
5先主曰"善" ( 表示同意的答词,可译为"好""对")
6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善才:唐时著名琵琶师,后也作以指琵琶师或曲师)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通"小"少子:小儿子)
6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7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8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少数人)
9少间、少顷、少时、少焉、少刻等词语都表示“一会儿”,“不一会儿”、“不久”)
涉
1楚人有涉江者(徒步渡水;引申为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译文:驱赶着中原的士兵很远地进入江南的多水地带
3今少卿抱不测罪,涉旬月,迫季东(经历,经过)
译文:现在您蒙受意想不到的罪祸,再过一月,临近十二月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5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译文: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
6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东(经历,经过) 《报任安书》
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识
1不识有诸?(知道,懂得shí)《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2识众寡之用者胜。(知道,懂得shí)《孙子》
译文:懂得根据兵力多寡而恰当配备使用的胜
3相逢何必曾相识(认识shí) 《琵琶行》
4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识别,辨识shí)《孔雀东南飞》
译文:兰芝熟悉府吏的马叫声,轻步快跑去迎接他
5素为李裕德识拔。(赏识shí)《旧唐书》
译文:一向被李裕德赏识提拔。
6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知识,见识shí)《问说》
译文: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
7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标记,记号zhì)《记王忠肃公翱事》
译文:王翱拆开上衣,拿出大珠子交给他们,(只见)原来封好的记号依然是那样。
8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zhì) 《石钟山记》
译文:我因而笑着对迈儿说:“你记住了吗?”
9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记住zhì)《论语》
译文: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这三个优点中,哪一样我能有呢!”
10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译文:怎么处理要适合哥哥的心意,哪敢自己随便作主呢?
劝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3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必劝(受到鼓励)
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去掉、消除)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译文:回头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译文: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且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7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译文:渐行渐远,逢人交谈,口音越来越不同。这时又听到一声莺啼,恰似家乡山中鸟鸣,备感亲切,潜但是这时又怨恨莺声不该勾起自己的乡思。
8却坐促弦弦转急。《琵琶行》
译文:又退后坐下拨弦索,拨得更急
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 ---去,往)
2先生如其指(依照,遵从)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把)---怎么办)
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也表示复数,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天若有情天亦老。(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肴之战》
译文: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
7若---何“对……怎么办”“对……怎么样”
8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译文:你怨恨捕蛇这项差事吗
9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隐瞒)之。《论衡》
10以若所为,求若所欲。《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
11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
译文:带一万人或者一个州郡投降的人,封万户侯。
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4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引申为揩拭)
5先主曰"善" ( 表示同意的答词,可译为"好""对")
6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善才:唐时著名琵琶师,后也作以指琵琶师或曲师)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通"小"少子:小儿子)
6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7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8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少数人)
9少间、少顷、少时、少焉、少刻等词语都表示“一会儿”,“不一会儿”、“不久”)
涉
1楚人有涉江者(徒步渡水;引申为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译文:驱赶着中原的士兵很远地进入江南的多水地带
3今少卿抱不测罪,涉旬月,迫季东(经历,经过)
译文:现在您蒙受意想不到的罪祸,再过一月,临近十二月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5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译文: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
6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东(经历,经过) 《报任安书》
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识
1不识有诸?(知道,懂得shí)《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2识众寡之用者胜。(知道,懂得shí)《孙子》
译文:懂得根据兵力多寡而恰当配备使用的胜
3相逢何必曾相识(认识shí) 《琵琶行》
4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识别,辨识shí)《孔雀东南飞》
译文:兰芝熟悉府吏的马叫声,轻步快跑去迎接他
5素为李裕德识拔。(赏识shí)《旧唐书》
译文:一向被李裕德赏识提拔。
6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知识,见识shí)《问说》
译文: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
7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标记,记号zhì)《记王忠肃公翱事》
译文:王翱拆开上衣,拿出大珠子交给他们,(只见)原来封好的记号依然是那样。
8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zhì) 《石钟山记》
译文:我因而笑着对迈儿说:“你记住了吗?”
9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记住zhì)《论语》
译文: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这三个优点中,哪一样我能有呢!”
10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译文:怎么处理要适合哥哥的心意,哪敢自己随便作主呢?
Tags:高考语文
作者:教育文稿网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