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章阅读(附答案) 201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湖南版专题升级训练.doc
专题升级训练十 论述类文章阅读
一、(2012•湖南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要讨论中华诗歌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回答什么是中华诗歌的精神,然后还要回答,这种精神有没有拓展和变化的问题。
我们从现有标本看到的,是从《诗经》到汉魏时期的古风、乐府这样一些带有先民原初思维特质的歌咏;看到的是唐宋以来的诗体自觉及形式上的登峰造极。后世的人们,在将早期汉语固有的声韵和节奏逐步书面化、文本化的同时,渐渐游离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又被儒道之类的政治文化辖制,成为千年不变的教化工具,即便屡屡出现反抗载道、逃离世俗、解放心灵的冲动,却终归是游戏性质的,在认识上,在精神层面则是宿命论的和停滞的。古代中国的诗歌,粗朴纯真,感时伤事,但少有对人的意识的深层观照,少有对精神世界的持续探求。
近世白话文运动的副产品之一就是所谓新诗的诞生,但这个诞生的过程却至今都不能说已经结束。就仿佛唐代以后的近体之变,相对于汉魏乐府及更早的诗歌,是又一次诗体的自觉。“新诗”似乎是一种基于思想浪漫而催化出的文体的浪漫——胡适、徐志摩、郭沫若这样一些典型人物大肆铺陈,为情造文,因时事造文,假思想之名造文,自由体翼然展翅。有人称此处发生了文化的断裂,其实非也。白话文运动也就是汉语的现代化,其功也许可比近代社会历史运动中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因为只有少数人掌握的书写、表意系统,被空前地大众化了,文化的神秘与特权色彩被抹去,民主的曙光已经初现。但诗歌却很快停滞不前,原地踏步,再次脱离了读者大众。原因在于,新诗对体制有解放而无建设,基于语言的音韵节奏等特质的形式生命,涣散为七零八落的长短句,没有了任何抑扬抗坠、顿挫起伏,所谓“内在节奏”的形成也并无章法,诗人们只是率性而为。最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起初的精神动因——与呼唤民主、科学、自由,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吁求健康国民性等“五四”精髓共生的思想锐气,在诗歌中不仅未见光大,反而屡被列强的战祸与社会的癫狂所压制干扰,及至消弭不见了。
离开人的尺度,离开       的把握,就会导致    的稀缺,导致    的迷失、停滞。精神的东西不能继续拓展和变化,主观性的内容不见发育成长,对“人”的认知当然就不会有什么帮助,“新诗”要么成为新的载道工具、宣传工具,要么只能作茧自缚,渐渐与时代精神隔离,最容易成为新的文化僵尸。百年间,扔掉了旧式枷锁的新诗人们,其实仍旧是破衣烂衫,唯有一副看似放浪形骸的奇怪尊容而已。
(节选自殷实《语言和谐与价值和谐》)
1.本文指出了新诗再次脱离大众的两方面原因,即________________缺失和________________缺失。
2.结合文意,依次填入画波浪线句“离开人的尺度,离开______的把握,就会导致______的稀缺,导致______的迷失、停滞”横线上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
A.对生命的正直与尊严 精神要素 精神探求
B.对诗歌的意象与情绪 精神要素 诗意生活
C.对生命的正直与尊严 自由思想  诗意生活
D.对诗歌的意象与情绪 自由思想 精神探求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世的人们在将早期汉语固有的声韵和节奏逐步书面化、文本化的同时,渐渐游离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这在认识上是宿命论的和停滞的。[来源:Z&xx&k.Com]
B.古代中国的诗歌,虽然粗朴纯真,感时伤事,但因为缺少对人的意识的深层观照,缺少对精神世界的持续探求,所以影响了后来诗歌的传承和发展。
C.在诗歌的形式上,唐宋时期达到了诗歌发展史上登峰造极的地步,而唐代出现的近体之变,对于汉魏乐府及更早的诗歌来说,是又一次诗体的自觉。
D.因为白话文运动使只有少数人掌握的书写、表意系统,被空前地大众化,抹去了文化的神秘与特权色彩,所以它的功劳也许可以说等同于戊戌变法。
二、(2012•湖南长沙一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让“经济脊梁”挺起腰杆
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延续,无疑需要持久的支撑力。对于崇尚自由经济的西方国家而言,这样的国家“脊梁”并非垄断的大企业或国家控股公司,而是一个个散见于各行业、各城市的中小企业主。除了数量繁多、产业密集外,庞大的就业机会让任何的竞选政党都无法小视这些经济“蚁族”。
中国经济在计划时代以国有企业为主体,自然国企就是国家经济的“脊梁”和“长子”,“老大”就是家里的“顶梁柱”。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民营经济逐步崛起,一批中小企业逐步成为新兴的市场力量,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新的“脊梁”作用。
尽管国家多方支持,但中小企业由于实力尚未 壮大,发展之路坎坷多难。有关机构发现:目前,中小企业中大约有10%在升级、20%左右在转型中,约60%~70%陷入“三荒两高”(融资荒、用工荒、供电荒、高成本、高税费)的生存困境。
不仅如此,中小企业由于多是从社会底层艰苦创业走向成功,政治经验少,且多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埋头创业者,因而在涉及自身发展的政策问题时,难以通过有效的话语通道实现舆情“上达”,从而使中小企业问题在政策与法律层面显得“雷声大、雨点少”。
内外压力下,又没有疏通解压的“阀门”,许多中小企业主选择了“近视”与回避的策略。于是,一些中小企业主重视眼前利益大于长远利益,企业发展起来后,不是着眼于升级换代,搞研发、搞创新,而是“利润”观念大于“市场”观念,扩大再生产的欲望不足。通过房地产、资源品、股市等投机领域赚快钱,甚至不考虑企业发展的道德与法律底线,采取逃税、恶性竞争等方式获取“暴利”成为一些企业的无奈选择,而一旦遇到风吹草动,他们不是积极应对,而是“变现”全身而退,甚至转移资产、移民海外。
显然,这样的现状如果任其发展下去,难以挺起腰杆的“脊梁”们有一天就会拖累中国经济,甚至让庞大的国家机器轰然倒塌。
因此,让“经济脊梁”挺起腰杆已经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为此,我们首先是在政治上要重视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话语权,在制定涉及重大国计民生的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的利益诉求,并在政治地位上给予中小企业充足的空间。其次,在经济上松绑。据悉,《“十二五”中小企业转型成长规划》将在近期出台,同时配套出台《“十二五”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这份规划将在中小企业融资、减税和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但关键要在落实上下工夫。同时,中小企业自身也要争气,不能把所有问题都推脱为“环境恶劣”,也要从自身出发,不断提升自我竞争力,从而在政治意识、经济能力和文化水平上真正成为国家的“脊梁”。
(选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1.对国家“经济脊梁”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 一项是(  )
A.对于西方国家而言,国家“脊梁”并非只是垄断的大企业或国家控股公司,也包括一个个散见于各行业、各城市的中小企业主。
B.尽管国家多方支持,但我们中小企业由于实力尚未壮大,所以,发展之路坎坷多难。
C.在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民营经济逐步崛起,一批大中企业逐步成为新兴的市场力量,并在国家发展中起到了新的“脊梁”作用。
D.对于西方国家而言,国家的“经济脊梁”具有数量繁多、产业密集、就业机会庞大等特点。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国家多方支持,中小企业迅速发展,除少数中小企业还存在着“三荒两高”问题外,大部分企业得以转型或升级。
B.中小企业在涉及自身发展的政策问题时,难以通过有效的话语通道实现舆情“上达”,从而使中小企业问题在政策与法律层面无法解决。
C.一些中小企业发展起来后,企业主不是着眼于升级换代,搞研发、搞创新,而是急功近利,通过投机领域赚快钱,甚至不考虑企业发展的道德与法律底线,采取逃税、恶性竞争等方式获取“暴利”。
D.中小企业发展之路坎坷多难,尽管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客观原因,但主要问题还在于企业本身的不争气。因此,要使其成为国家的真正“脊梁”还任重道远。
3.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一批中小企业迅速发展,但为什么发展之路坎坷多难?试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专题升级训练十 论述类文章阅读
一、(2012•湖南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要讨论中华诗歌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回答什么是中华诗歌的精神,然后还要回答,这种精神有没有拓展和变化的问题。
我们从现有标本看到的,是从《诗经》到汉魏时期的古风、乐府这样一些带有先民原初思维特质的歌咏;看到的是唐宋以来的诗体自觉及形式上的登峰造极。后世的人们,在将早期汉语固有的声韵和节奏逐步书面化、文本化的同时,渐渐游离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又被儒道之类的政治文化辖制,成为千年不变的教化工具,即便屡屡出现反抗载道、逃离世俗、解放心灵的冲动,却终归是游戏性质的,在认识上,在精神层面则是宿命论的和停滞的。古代中国的诗歌,粗朴纯真,感时伤事,但少有对人的意识的深层观照,少有对精神世界的持续探求。
近世白话文运动的副产品之一就是所谓新诗的诞生,但这个诞生的过程却至今都不能说已经结束。就仿佛唐代以后的近体之变,相对于汉魏乐府及更早的诗歌,是又一次诗体的自觉。“新诗”似乎是一种基于思想浪漫而催化出的文体的浪漫——胡适、徐志摩、郭沫若这样一些典型人物大肆铺陈,为情造文,因时事造文,假思想之名造文,自由体翼然展翅。有人称此处发生了文化的断裂,其实非也。白话文运动也就是汉语的现代化,其功也许可比近代社会历史运动中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因为只有少数人掌握的书写、表意系统,被空前地大众化了,文化的神秘与特权色彩被抹去,民主的曙光已经初现。但诗歌却很快停滞不前,原地踏步,再次脱离了读者大众。原因在于,新诗对体制有解放而无建设,基于语言的音韵节奏等特质的形式生命,涣散为七零八落的长短句,没有了任何抑扬抗坠、顿挫起伏,所谓“内在节奏”的形成也并无章法,诗人们只是率性而为。最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起初的精神动因——与呼唤民主、科学、自由,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吁求健康国民性等“五四”精髓共生的思想锐气,在诗歌中不仅未见光大,反而屡被列强的战祸与社会的癫狂所压制干扰,及至消弭不见了。
离开人的尺度,离开       的把握,就会导致    的稀缺,导致    的迷失、停滞。精神的东西不能继续拓展和变化,主观性的内容不见发育成长,对“人”的认知当然就不会有什么帮助,“新诗”要么成为新的载道工具、宣传工具,要么只能作茧自缚,渐渐与时代精神隔离,最容易成为新的文化僵尸。百年间,扔掉了旧式枷锁的新诗人们,其实仍旧是破衣烂衫,唯有一副看似放浪形骸的奇怪尊容而已。
(节选自殷实《语言和谐与价值和谐》)
1.本文指出了新诗再次脱离大众的两方面原因,即________________缺失和________________缺失。
2.结合文意,依次填入画波浪线句“离开人的尺度,离开______的把握,就会导致______的稀缺,导致______的迷失、停滞”横线上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
A.对生命的正直与尊严 精神要素 精神探求
B.对诗歌的意象与情绪 精神要素 诗意生活
C.对生命的正直与尊严 自由思想  诗意生活
D.对诗歌的意象与情绪 自由思想 精神探求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世的人们在将早期汉语固有的声韵和节奏逐步书面化、文本化的同时,渐渐游离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这在认识上是宿命论的和停滞的。[来源:Z&xx&k.Com]
B.古代中国的诗歌,虽然粗朴纯真,感时伤事,但因为缺少对人的意识的深层观照,缺少对精神世界的持续探求,所以影响了后来诗歌的传承和发展。
C.在诗歌的形式上,唐宋时期达到了诗歌发展史上登峰造极的地步,而唐代出现的近体之变,对于汉魏乐府及更早的诗歌来说,是又一次诗体的自觉。
D.因为白话文运动使只有少数人掌握的书写、表意系统,被空前地大众化,抹去了文化的神秘与特权色彩,所以它的功劳也许可以说等同于戊戌变法。
二、(2012•湖南长沙一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让“经济脊梁”挺起腰杆
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延续,无疑需要持久的支撑力。对于崇尚自由经济的西方国家而言,这样的国家“脊梁”并非垄断的大企业或国家控股公司,而是一个个散见于各行业、各城市的中小企业主。除了数量繁多、产业密集外,庞大的就业机会让任何的竞选政党都无法小视这些经济“蚁族”。
中国经济在计划时代以国有企业为主体,自然国企就是国家经济的“脊梁”和“长子”,“老大”就是家里的“顶梁柱”。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民营经济逐步崛起,一批中小企业逐步成为新兴的市场力量,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新的“脊梁”作用。
尽管国家多方支持,但中小企业由于实力尚未 壮大,发展之路坎坷多难。有关机构发现:目前,中小企业中大约有10%在升级、20%左右在转型中,约60%~70%陷入“三荒两高”(融资荒、用工荒、供电荒、高成本、高税费)的生存困境。
不仅如此,中小企业由于多是从社会底层艰苦创业走向成功,政治经验少,且多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埋头创业者,因而在涉及自身发展的政策问题时,难以通过有效的话语通道实现舆情“上达”,从而使中小企业问题在政策与法律层面显得“雷声大、雨点少”。
内外压力下,又没有疏通解压的“阀门”,许多中小企业主选择了“近视”与回避的策略。于是,一些中小企业主重视眼前利益大于长远利益,企业发展起来后,不是着眼于升级换代,搞研发、搞创新,而是“利润”观念大于“市场”观念,扩大再生产的欲望不足。通过房地产、资源品、股市等投机领域赚快钱,甚至不考虑企业发展的道德与法律底线,采取逃税、恶性竞争等方式获取“暴利”成为一些企业的无奈选择,而一旦遇到风吹草动,他们不是积极应对,而是“变现”全身而退,甚至转移资产、移民海外。
显然,这样的现状如果任其发展下去,难以挺起腰杆的“脊梁”们有一天就会拖累中国经济,甚至让庞大的国家机器轰然倒塌。
因此,让“经济脊梁”挺起腰杆已经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为此,我们首先是在政治上要重视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话语权,在制定涉及重大国计民生的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的利益诉求,并在政治地位上给予中小企业充足的空间。其次,在经济上松绑。据悉,《“十二五”中小企业转型成长规划》将在近期出台,同时配套出台《“十二五”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这份规划将在中小企业融资、减税和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但关键要在落实上下工夫。同时,中小企业自身也要争气,不能把所有问题都推脱为“环境恶劣”,也要从自身出发,不断提升自我竞争力,从而在政治意识、经济能力和文化水平上真正成为国家的“脊梁”。
(选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1.对国家“经济脊梁”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 一项是(  )
A.对于西方国家而言,国家“脊梁”并非只是垄断的大企业或国家控股公司,也包括一个个散见于各行业、各城市的中小企业主。
B.尽管国家多方支持,但我们中小企业由于实力尚未壮大,所以,发展之路坎坷多难。
C.在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民营经济逐步崛起,一批大中企业逐步成为新兴的市场力量,并在国家发展中起到了新的“脊梁”作用。
D.对于西方国家而言,国家的“经济脊梁”具有数量繁多、产业密集、就业机会庞大等特点。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国家多方支持,中小企业迅速发展,除少数中小企业还存在着“三荒两高”问题外,大部分企业得以转型或升级。
B.中小企业在涉及自身发展的政策问题时,难以通过有效的话语通道实现舆情“上达”,从而使中小企业问题在政策与法律层面无法解决。
C.一些中小企业发展起来后,企业主不是着眼于升级换代,搞研发、搞创新,而是急功近利,通过投机领域赚快钱,甚至不考虑企业发展的道德与法律底线,采取逃税、恶性竞争等方式获取“暴利”。
D.中小企业发展之路坎坷多难,尽管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客观原因,但主要问题还在于企业本身的不争气。因此,要使其成为国家的真正“脊梁”还任重道远。
3.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一批中小企业迅速发展,但为什么发展之路坎坷多难?试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
点击下载此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