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 高考语文易错题考点指导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11-22 19:30:59

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第四桥

萧立之

自把孤樽孹蟹斟,荻花洲渚月平林。

一江秋色无人管,柔橹风前语夜深。

综观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并结合句简要分析人物的心情。

答:                                                             

【题型分析】这是一道鉴赏意象型的题型。这种题型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②作者为什么描写这一形象?

【答题技巧】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找到诗中描绘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第二步,用精炼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

第三步,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技巧运用】

第一步,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意。“自把孤樽孹蟹斟”

“一江秋色无人管”是描写人物形象的句子,其中“自”“孤樽”等词是关键。

第二步,用精练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

第三步,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可以概括为:一个寄情山水、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秋天的月夜,诗人泛舟江上,自斟自酌,乐在其中,一个寄情山水、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心境,虽然孤独一人,并没有茕茕孑立的凄凉之感,而是在橹声秋色中显得怡然自得。

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
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  回

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题型分析】这是一道鉴赏意境型的题型。这种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②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③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答题技巧】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用一两个专业术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注意遥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地特点来分析作者地思想感情。

【技巧运用】

第一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诗中描写了“荒馆”、“月”、“砧声”、“莲叶”、“鸥”等景物。诗人在一个秋天的月夜,借宿在驿馆之中,捣衣的砧声撩起了诗人思乡的情绪,夜深却无法入眠,“深夜无风”,何来枯荷的响声,原来未眠水鸥也辗转反侧,弄得枯荷沙沙作响,使人听了倍感孤独伤感。

第二步,用一两个专业术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诗中所描写景物的特点可概括为:幽寂、荒凉、冷清。情景的氛围特点可概括为:凄凉悲怆。

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种环境中的人应是愁肠百结、乡思无限,应是孤独、寂寞、伤感。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诗歌开篇便如愁云乍起,“荒馆”、“月笼秋”展现了秋月惨淡、客馆荒凉的景物,阵阵捣衣声更是触发起无限的愁肠。尚未入睡的欧鸟在莲叶中辗转反侧,正是愁肠百结、彻夜不寐的诗人的自况。景物描写营造出凄凉悲怆的氛围,从而抒发了诗人异乡漂泊的离愁别恨。

练习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答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