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专题之四 古代诗歌鉴赏 形象
总复习专题之四 古代诗歌鉴赏
概 说
高考设古代诗歌鉴赏题从1994年开始,近年有以下特点:1、诗歌篇幅短小,一般在30字左右,适合考试时间;2、诗歌难易适中,内容切合考生能力;3、考试题型改变,其形式从选择题到2002年变为主观题,难度和灵活性略有增加。
2009年对诗歌鉴赏继续设置了2个考点:1、鉴赏古诗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
由此可知,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从考查内容(角度)上说,“鉴赏”这个点,对象包括“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三个大的方面,“评价”这个点,对象指“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当然,“鉴赏”和“评价”常常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从考查形式上说,可以就“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某一方面鉴赏单独设问,可以对上述三方面综合要求,还可以将“鉴赏”和“评价”结合起来作考查要求。从要求上说,只需对“作品本身”作概要性的“初步”赏析。
当然,古代诗歌赏析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长期的阅读赏析过程中逐步提高的,并且,还与思想认识能力有关。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明确考试的具体设题角度,明了一些常用考查形式,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对迅速提高综合能力当是不无益处的。
一、鉴赏古诗的形象
【考点阐释】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诗文阅读”“鉴赏评价”的测试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级。任何诗歌都离不开形象的选取和设置,所以其中对鉴赏古诗形象的考查显得尤为突出,。
【命题探索】
近几年高考对“古诗形象”的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命题:
1、人物形象:①鉴赏的依据――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等;环境,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的事件情节。②鉴赏的角度――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2、景物形象:①鉴赏的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②鉴赏的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
【透视焦点】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用康德的话说,即“灌注了生气的形象”。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词的连缀,从构思上看是意象的组合,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还要用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诗歌的形象,实际上包括多个方面。
1、指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2003年)诗歌塑造了隐居者的形象。又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人情?”(2002年)本诗刻画了吹笛者的形象。
2、指创作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如宋·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000年)诗歌通过一个动作“敲”,就写出了作者久等友人不至的烦躁心情。又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2000年春季)本诗借蝉自述追求高洁人格的决心。
3、指诗歌中描写的景和物。而这些景物,往往并非纯自然的景物,它们常常寄托诗人的情感或者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如元稹的“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1994年题)的菊花,就蕴涵了作者对菊花的高洁品质的认肯和追慕之情。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1997年题)看似纯粹写景,实际上还是含蓄地透露出作者对高旷脱俗的境界的向往。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1999年题)诗歌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表明自己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应试方略】
准确把握意象,要切实注意以下三点:
1、 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
联想与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备的一种能力。“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刺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成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的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像。然而不止于此,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像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2、准确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
诗歌的形象主要表现为意象或意境,它或者是物,或者是人,或者是完整的场景,更多的时候是把物和人、景和情融合在一起。分析诗歌形象即指分析这些“象”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分析它的象征意义。如郑思肖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品格,象征了抒情主人公高洁的情怀。再如2003年北京春季考题列出了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然后要求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这就需要我们对诗中雁的形象有正确的理解:雁是候鸟,春秋迁徒,它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