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人体器官移植(教案) 高中生物苏教版选修二
第3节 人体器官移植
【目标聚焦】
知识能力目标:
1.概述器官移植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历史。
2.评述器官移植在一些重大疾病救治中的突出贡献。
3.关注供体器官短缺问题,认同解决这个问题的个人社会责任,以 及制订相关法律规范的必要性。 []
4.描述组织工程技术在解决供体器官短缺问题方面的前景 。
情感目标:
在求知中知道免疫排斥为 人体器官移植的最大障碍,增强与激发爱心是解决供体器官来源的重要措施,体验科学家的优秀素质。[]
【教学重 点】
根据肾移植的实例 ,对器官移植的必要性以及移植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加以说明。
对目前供体器官短缺问题的讨论与思考。[]
【教学难点】
器官移 植中免疫排斥问题。
组织工程技术实施的基本原理。[]
【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教师:教师用课件展示资料介绍“从社会中来” 2000年,在我国的“863高科技项目”展览中,一背上长着“人耳”的裸鼠与众人见面,它背上的“ 人耳”以一种高分子化学材料聚羟基乙酸作为模型支架,让牛的软骨细胞在这个支架上生长和增殖。然后再接上表皮细胞。
(一)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问题1.为什么“人耳鼠”这么引人关注?
学生回答: 它为人体器官移植中从新的途径获得供体器官带来了新的希望。[
问题2.请叙述器官移植的历史?
学生回答:1、幻想阶段:相传公元200年左右,名医扁鹊曾给两个病人进行心脏移植,并取得好的效果。[
2、实 验研究阶段:
19世纪有人开始了器官移植的动物试验,但是移植时并不吻合血管。
1902年有人开创性的应用血管缝合法 进行了心、脾、肾等动物 移植试验;
19 36年俄国一位科学家首次进行了尿毒症患者肾移植,患 者死于术后48小时。此后十年还有医生进行过类似的肾移植,但病人很难长时间存活,主要原因是人们对人体免疫排斥反应缺乏了解。
3、临床早期阶段:
1954年默里实施同卵双生姐妹间肾移植成功-医学史上首次长期有功能存活的移植器官;
现代器官移植经历了3个重要的突破才建立起来:1、血管吻合技术的发展;2、供器官低温保存的成功;3、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
4、临床发展阶段 :[
20世纪60-70年代,器官移植手术还存在很大 障碍,主要缺乏免疫抑制剂 。直到1978年新一代强有力 的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问世。
器官移植的实例------肾移植
肾移植是把一个健康的肾脏植入病人右下腹的髂窝内。因为右侧髂窝的血管较浅,手术时容易与新肾脏血管接驳。一般多选择髂内动脉进行吻合,如果右髂内动脉管腔内出现动脉硬化、管腔狭小,术后恐血流量不足,亦可以与病人髂外动脉作吻合,血管吻合后,放开全部阻断血管的血管钳,待新的肾脏供血良好,便逐层缝合腹壁,完成手术。肾移植并非新肾与旧肾的交换。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