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第二学期 五年级数学计划
学 生 情 况 分 析 |
共有学生52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但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 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本学期重点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
|
教 材 分 析 |
本册共编排了十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领域有:方程、公倍数和公因数、认识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加法和减法。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有:确定位置、圆。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有:复式折线统计图。还有就是找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上述四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4次实践活动,教学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材考虑了高年级数学教学的知识量比中年级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意识比中年级强。教材适当调整了编写体例,设置了例题、“试一试”“练一练”、练习、整理与练习等栏目与板块。例题教学重要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试一试”安排在各道例题之后,在简单的情境中再现或应用例题中的知识,起消化知识的作用。“整理与练习”在回忆中突出基础知识,在整理中建立认知结构,在练习中灵活应用知识,在探索与实践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自我评价中反思学习过程与收获。 |
|
教 学 重、难 点 |
1.使学生正确理解一些知识的形成,牢固掌握公式和方法。 2.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
|
教 学 目 标 |
1.了解方程和等式的关系,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用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关系,会求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和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分数与分数、分数与小数间的互化和大小比较。 4.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约分和通分的含义,灵活运用比较大小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5.探索和发现简单覆盖现象中的一些规律。 6.知道“行”与“列”的含义,用数对表示,能借助数对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以及简单的图形变化过程。 7.认识圆及其特征,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初步掌握计算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思考方法。 8.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 |
|
主 要 教 学 措 施 |
1.钻研教材,努力实践“互动课堂 学程导航”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2.发学习兴趣,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以基础知识切入口,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3.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4.做好“培优补差”教育工作,特别关注后进生和优秀生,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 5.中要注意知识面的扩展,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 6.和学生家长联系,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7.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加以弥补知识缺陷。 8.学生合理运算的意识,并注意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体验计算教学的开放性。 9.验算检查,养成习惯的培养。 |
|
进 度 安 排 |
周 次 |
教 学 内 容 |
1 |
方程 10课时 |
|
2 |
||
3 |
||
4 |
确定位置 3课时 |
|
5 |
公倍数和公因数 6课时 |
|
6 |
认识分数 10课时 |
|
7 |
||
8 |
找规律 2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 10课时 统计 2课时 |
|
9 |
||
10 |
||
11 |
分数加减法 10课时 |
|
12 |
||
13 |
解决问题的策略 3课时 圆 10课时 |
|
14 |
||
15 |
||
16 |
整理复习 |
|
17 |
综合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