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热学总结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4-30 16:10:13

一、知识网络

 

  二、重、难点知识分析

  1、晶体与非晶体熔化过程分析

  晶体吸收热量,温度上升,但状态不变,直到达到熔点;达到熔点后,继续吸热,开始熔化,但温度不变,直到全部熔化。非晶体在整个吸热过程,温度逐渐上升,物体状态逐渐由固态变为液态。二者主要区别是:熔化时,晶体温度不变,非晶体温度上升;越来越多的晶体迅速变为液态,所有受热非晶体缓慢地由固态变为液态(相对),要经历半固半液的中间状态。

  2、晶体熔化、凝固的条件和液体沸腾的必要条件及应用

  晶体熔化的必要条件:①达到熔点,②吸热;晶体凝固的必要条件:①达到凝固点点,②放热;液体沸腾的必要条件:①达到沸点,②吸热。具体应用例题:

  (1)把正在熔化的0℃的冰拿到0℃的房间里,问冰能不能熔化?

  分析:冰要熔化,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①达到熔点,②吸热,温度为0℃,达到熔点,但周围温度也为0℃,冰不能从外界吸热(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所以不能熔化。

  (2)如图所示,在大烧杯内盛一定量水,在试管内放有少量水,当烧杯内水被加热沸腾后,问试管内水能不能达到沸点,能不能沸腾?

  分析:当烧杯内水沸腾后,试管内水的温度与外界一致,也达到沸点,但由于不能从外界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3、热传递过程中热量的计算

  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放出热量;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吸收热量。如何计算物体吸、放热的多少呢?公式:Q=cmΔt,符号意义:Q──吸收(或放出)的热量──Jc──比热容──J/(kg?℃)m──吸(或放)热物体的质量──kg;Δt──变化的温度──℃。计算中须注意:

  (1m的单位一定用kg;(2)Δt不是某一时刻的温度,而是变化的温度:升高的温度:Δt=t-t0;降低的温度:Δt=t0-t。(3)如果没有热损失,对于两个发生热传递的物体来说,Q=Q

  4、能量的转化和转移例子

  在本部分,能量的转化和转移例子较多,主要是内能与其它形式能的相互转化和内能在不同物体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的转移。常见例子:做功改变物体内能中,对物体做功,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体对外做功,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燃料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等等。

  5、根据比热容分析问题

  比热容是反映物质吸、放热能力的一种特性,通常根据比热容分析问题有两类:

  (1)根据物体吸、放热情况判断物质的比热容,例如:如图所示,是一位同学给两个物体加热时,所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已知给两个加热的热源完全相同,假设物体相同时间吸收的热量相等,且两物体的质量相等,试分析组成两物体的物质的比热容大小关系。

  分析:因为在相等时间内物体吸收的热量相等,且物体的质量相等,所以可根据Q=cmΔt,通过比较升高的温度的多少来判断两物体的比热容大小,温度升高的越多,物体的比热容越小。根据图中虚线所标,在相等时间内甲的温度升高的多,所以甲的比热容较小。

  (2)根据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分析物体吸、放热情况和温度变化。

  例1:为什么沿海地区的温差比内陆地区小?

  分析:水的比热容大于干泥土的比热容,当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在相同的日照情况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同,比热容大的物体温度变化较小,因此沿海地区的温差比内陆地区小。

  例2:汽车发动机常用循环水来冷却,请问为什么用水做冷却物质?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