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广东专用版必修一知能阶段检测4(含【解析】).doc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汕尾调研)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均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该事件是指( )
A.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
B.卢梭发表了《社会契约论》
C.在中国兴起太平天国运动
D.在法国发生巴黎公社革命
2.《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对此解读准确的应包括( )
①“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②“劳动群众”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
③“政治代表”是指公社委员
④“新政治制度”是指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3.2013年是十月革命爆发96周年,苏联解体22周年。早在革命胜利初期,有人认为十月革命是一个“偶然事件”,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发动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这次“政变”的直接目的是( )
A.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4.下列两枚邮票所反映的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阶段性特征是( )
A.从和平斗争到暴力革命 B.从理论到实践
C.从空想到科学 D.从经济斗争到政治斗争
5.
A.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D.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
6.(2012·武汉月考)美国学者费正清指出:“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既要消除国内的军阀统治,又要废除外国人的特权的双重斗争。”这场“双重斗争”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
A.废除了英美等国在华的治外法权
B.收回了外国在华的一切租界
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形成了全国性的革命高潮
7.(2012·台州联考)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8.魏巍在《地球上的红飘带》中说: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他所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红军长征 D.解放战争
9.1939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起了“激发国人爱国热情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中共表示“基本上拥护此纲领”,并在党内外做出了明确部署。中共做出如此积极的回应主要是基于该运动( )
A.合乎国共两党合作方式的需要
B.符合中共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愿望
C.能促使国共合作抗日政策的实现
D.符合调动国人坚持抗日的抗战精神
10.
A.中国从此摆脱了东西方列强的侵略
B.中国开始扭转任人宰割的衰败局面
C.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富强之路
D.中国从此成为举足轻重的国际强国
11.(2012·杭州调研)在某地发现一张短训班结业证,其中称:“兹有本部盟军联络参谋训练班第二期学员×××修业期满,成绩合格,特给此证。……中华民国三十五年×月×日。”可见举办该期训练班最有可能是( )
A.培训接受日军投降仪式所需人才
B.国民党为苏美军队培训军事联络人员
C.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培训人才
D.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为内战培训军事人员
12.“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引自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这首诗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
B.诗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指与国民党展开战略决战
C.“天翻地覆”是指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D.占领南京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4分,第14题16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4月16日,列宁及几位助手乘坐在密闭的车厢里,穿过德国,回到了彼得格勒……列宁即刻发表了他那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这在当时似乎是十分荒谬和不负责任的。
——《全球通史》
材料二 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刻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继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就越得人心。那些在4月份似乎是希奇古怪的口号,半年之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了哪些主张?(4分)
(2)依据材料一,结合历史背景,说明列宁的主张为什么在当时被认为“似乎是十分荒谬的”?(8分)
(3)依据材料二,说明列宁的主张为什么“半年之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6分)
(4)为了实现《四月提纲》提出的要求,十月革命即将胜利时,列宁领导的苏维埃又通过了什么法令?(6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甲午战争以前,自1840年以来,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清政府上层仍有人硬说:“夫中国何弱之有?我朝定鼎二百余年,圣圣相承,文德武功,震耀区夏,深仁厚泽,普被垓埏,渊首铄哉!法度纲纪,岂特远过宋、元与明,直将驾汉、唐而上之已!即今日时势而论……尚得谓之弱乎?”
材料二 从表面看,中国之大,十倍于日本。故在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时,有的日本人向其决策者伊滕博文提出这个疑问,伊滕的回答是:“中国名为一国,实则十八国也。其为一国,则诚十倍于日本。其为十八国,则无一能及日本之大也,吾何畏焉?”
材料三 《马关条约》签订后,近代作家、批评家黄人因耻生愤,诗笔如同匕首直刺要害,一腔愤血,宣泄无已:“一星如慧天东扫,赤子生机日就槁。虎狼可餍蠹自招,士气早死兵
气老。加征市爵作干济,祖训人才屏不宝。养痈剜肉医国手,支持幸赖先天好。一朝争桑起邻衅,铁骑未至金城倒。凯歌难奏且议和,旦夕苟安祸未了。民间不过此脂膏,外削内腹更中饱。元首虽圣无股肱,大抵桓温与殷浩。天怒人怨百不恤,专以粉饰矜静窃。一木尚难支履倾,梁栋何堪任丛筿……吾朝圣相继,神武古无双。云胡伏不起,一任鬼登床。百尔若傀儡,策立只彷徨。相臣谋虑密,玉帛遥相将。割地偿岁币,不足加赋丁。不哉亦有见,国耻曷可忘……苟安岂足恃,积弊仍未更。但以人事君,何愁夫降殃。”
材料四 有关中日之战的漫画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