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择题常见错因例析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教育文稿网  来源:教育文稿网  发布时间:2008-11-03 18:05:40

高考历史选择题常见错因例析


一、基本史实记忆不清

  【例1】下列各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我国古代有关小孔成像现象的最早的系统记载是《墨子》

  B.扁鹊被后代医家奉为“脉学之宗”

  C.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唯心哲学

  D.韩非子君主专制的政治主张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

  【解题思路】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和迁移知识的能力。一般方法可以凭借学习中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直接作答。还可以使用比较排除法。A、B两项均属于春秋战国文化专题唯一项,都是正确的,可以排除。D项韩非子属于法家,其主张在封建社会形成时期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因而是正确的。正确答案:C

  【前车之鉴】本题的错选主要集中在容易被C项“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唯心哲学”所迷惑。因为学生在学习时,确实掌握了“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但又掌握得不够牢固。反而容易出现混淆概念的情况。选择时一定要看清内容,一不留神就会出错。

  【应试谋略】对于基本史实的记忆,平时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相互比较,对比记忆,使记忆更加准确。在回忆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将模糊的史实放在稍大的史实或更长的时间段中,用宏观代替微观的方法分析比较,最后选出最佳选项。

  二、没有重视教材隐性知识

  【例2】两汉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从外国输入中国的物品以奢侈品为主,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是(  )

  A.汉代社会经济发达,重视经济交流

  B.中国受自然条件限制缺乏某些产品

  C.汉朝统治者奢侈腐化

  D.汉朝在对外贸易中不以经济为目的

  【解题思路】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它又是一道最优选择题,解题时可用排除比较的方法。A项推论的结果与题干内容不符,B项显然不会是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根本原因。C项叙述有失偏颇。汉朝国力强盛、经济发达,受各国敬仰。正确答案:D

  【前车之鉴】该题有些学生错选A,原因是对“奢侈品”和“经济交流”的性质区别不清,或因粗心而未顾及二者的区别;选B的学生是把表面原因和根本原因混淆所致。选C项的学生是对两汉的统治缺乏客观全面的了解。避免错选的关键是从题干中提取最本质的内涵,运用排除的方法抓住最根本的原因,当然一定要对相关的史实有全面准确的认识。

  【应试谋略】教材中的隐性知识一般是指教材中的图表、小字和注释中隐含的信息,在复习中,应重视对其掌握。

  三、地理概念模糊

   【例3】广州是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这条“海上丝绸之路”(   )

  A.取代陆路“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唯一的对外商路

  B.是通往日本、朝鲜的主要商路

  C.最远可抵达非洲东海岸

  D.可到达波斯湾

  【解题思路】此题对隋唐时期广州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对外交往路线和地位分别进行了考查。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在两汉时期就初步形成,当时主要是从水路沟通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在隋唐时期已经可以到达西亚的波斯湾了。而从水路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是明朝郑和下西洋的事情。正确答案:D

  【前车之鉴】学生容易错选B、C项。选B项的学生主要的失误在于从《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上发现了从广州出发,可以到达朝鲜和日本。但这条路线并不是有特定含义的“海上丝绸之路”。选C项的学生只记住了唐朝时期与非洲有来往,而未认识到这并非“海上丝绸之路”所及。

  【应试谋略】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明确判断题干或地图中的地点,注意历史地图的变迁,确定解答的时间、空间范围,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所学历史知识,选出正确答案。

  四、历史基本概念不清晰

  【例题4】明清两朝在西南地区实施“改土归流”政策(   )

  A.规定按田亩多少纳税,允许人口流动

  B.在当地推广土司制度.

  C.康熙时为平息“三藩之乱”而加以大规模推行

  D.由中央政府任命行政官员实施直接统治

  【解题思路】本题是2005年高考全国卷一的一道试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再认、再现的能力以及历史概念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与理解“改土归流”政策实施的背景与过程。A、B明显错误,可直接淘汰;C项具有较大欺骗性,正确的表述应是平息“三藩之乱”之后加以大规模推行,而不是之前;正确答案:D

  【前车之鉴】本题学生容易错选C,注意相关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先后顺序)。

  【应试谋略】对于历史概念题,注意从其本身分析;通过理解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外延,分析题目要求,找出备选项中的迷惑项。在分析时,应注意不能直接判断,应对备选项一一分析。

  五、比较内容不全面

  【例5】中国近代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共同点是(   )

  ①都是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②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

  ③都以追逐利润为主要目的

  ④都是使用机器的近代企业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解题思路】近代的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三种不同性质的企业,我们须从企业的生产手段、生产目的以及它们产生的社会背景等方面去分析。它们都是产生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都是向西方学习的产物,而且都是使用机器进行生产。由于洋务企业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不是资产阶级兴办的,不是进行商品生产,所以它不以追逐利润为主要目的。正确答案:A

  【前车之鉴】错误答案主要集中在C和D答案,选C答案的考生认识到了洋务企业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不以追逐利润为主要目的,但他们同时又认为洋务企业不属于“近代企业”的范围。其实“近代企业”的主要标准就是使用机器生产,符合这一点就具备了“近代企业”的基本条件。选D答案的考生是没有认识到洋务企业的非商品生产性质,不是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生产的,不是追逐利润。
 【应试谋略】比较相同点,一定要注意所给选项是否都符合题干要求,有一个不符合,都不是相同点。一般的选择题的比较点的选择主要是两个或多个历史现象的原因(背景)、特点、实质(性质)、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

  六、审题不清晰

  【例6】维新思想从社会思潮发展成为政治救亡运动的关键是维新派(   )

  A.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把维新思想和救亡图存相结合

  C.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争取到皇帝的支持

  【解题思路】维新思潮发展成为政治运动的过程中,没有性质的变化,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起指导作用,变化的只是目标和社会力量,19世纪末的民族危机使得弱小的维新派在宣传维新思想的同时承担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把维新思想和救亡图存相结合才是关键。维新派一直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但资产阶级的力量变化不大,在中国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群众基础也不广泛;皇帝的支持是后来1898年“百日维新”的事情,而维新思潮成为政治运动是以1895年的“公车上书”为标志的。正确答案:B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