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中国古代的思想与文化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第三讲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文化
【学法导航】
1.本单元的重点是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和历史影响。
2.复习本专题内容,要在加深基础知识记忆的同时,把握一条主线,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不仅反映了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且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把思想变化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知识记忆将更为牢固
3.注意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发展加以比较,体会中国古代文化领先世界的特点。
4.注意本专题的易错知识点:
(1)孔子“仁”的思想是爱人,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在伦理观上主张性相近。孔子在儒学中的地位被尊称为“至圣”,孟子为“亚圣”,荀子为儒学集大成者
(2)西汉初年的统治思想是道家思想——“无为而治”,汉武帝时期的统治思想是儒家思想。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的儒学。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5)理学在社会道德规范上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所谓“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二程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其意思即三纲五常是天理。朱熹主张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人性或天理具有仁、义、礼、智、信等美德。朱熹的观点是要人们接受封建道德观念(存天理,灭人欲),可见儒家的三纲五常在宋代披上了哲学色彩的(理学)外衣。
(6)李贽不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称谓“反封建的先驱”。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儒学)重新焕发生机
(7)宋词、元散曲和唐诗是相同的文字表现形式。词是诗的另一种形式。词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唱歌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更受市民欢迎。元散曲是元代兴起的新诗体,它是在宋、金俚曲俗谣基础上经后世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
(8)元散曲是元代兴起的新诗体,属于诗歌的范畴;元杂剧是一种戏曲,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9)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文字
(10)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
(11)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不仅有明清的长篇小说,还有唐代的传奇小说、宋代的话本小说等。
【典例1】(09年浙江卷)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十分繁荣。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耕作技术大体经理了从“刀耕火种”.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
B.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
C.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答案:C………………………………【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