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材料解析题阐释与应用技巧
题型阐释
材料解析题是年轻而富有生命力的题型,是在高考命题改革的潮流下,借鉴了世
界先进国家的考试经验,吸取了我国古代考试的优秀成果,适应了高考能力要求加强
的需要而诞生的。其问世十几年以来,围绕着材料的选择、问题的设汁、答案的拟定
等方面,命题专家进行了种种改造和完善,已成为一种日渐成熟的高考主体题型,也
符合高中新课标的要求。
(一)结构
材料解析题通常是由材料和设问构成的,一般状况下,在试题中设计一段或几段
各种类型的材料,作为回答的依据。问题是材料的具体解析要求,是题目能力要求的
具体化。
(二)材料解析题的类型
1.材料的组合形式
(1)单一性材料
材料由一段材料或一张表格组成。这类题目比较单一,涉及史实少。该类题目
多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代表性有1993年的“机匠叫歇”题。近几年来已很少见
到,但在2001年考过“法国热月党人”题,也是单一性材料。
(2)组合式材料
围绕一个中心,由几条相对独立的同类材料组成,该类题目阅读量大,题目难度
大,能力要求高,成为材料解析题的主体。目前高考中的材料解析题多是组合式的。
(3)混合式材料
材料的类型多样化,除文字材料外,还增加了图表材料,上海还将文物图示作为材料。
随着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推行,此类材料解析题的地位日趋重要。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
1999年的“南方经济”题,1996年的“大生产”题,2001年的“台湾经济”题,1996年的“世界经济”题,2000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题,2001年的“科技革命影响”题等。
2.设问的类型
(1)注析式。其材料与课本知识联系密切,通常从题面材料与课本知识的联结关
系上人手,相互诠释,然后再提炼、深化。此类题目能力要求低,多出现于20世纪90
年代初,现在已很少见到了。
(2)辨析式。这种题目仅以课本知识为背景依托,题面材料与课本知识联系不
强,设问多是从材料自身引出,利用已有的知识对材料进行辨析、鉴别。
(3)成文式。材料以课本知识为依托,考查考生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和简
洁、合理、有效地思考、表达等综合能力,突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等历史写作能力。
作为对材料解析题的探讨,代表性的题目有1997年的“李异治国方针评论”题,1999
年的“邓小平全面整顿”题,2001年的“法国热月党人”题。该类题目有字数限定,虽
突出了综合概括能力的考查,但不利于创新能力和学生个性的张扬。后来,又出现了
这类题目的异化;没有字数限制和具体成文要求的题,如2000年的“知识分子”题,
2001年春季的“杰斐逊评论”题。
应试技巧
(一)命题趋向和特点
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前几年命题暴露出来的问题,命题专家围绕材料
解析题的考查范围、材料的取舍、设问的角度、答案的制定等方面进行了改善。在材
料的类型上,更加多样化,除文字材料外,还增加了表格材料;上海题还将文物人题,
其材料向立体化、综合化方向发展。材料适量,文字阅读障碍少,考查指向明确。在
能力要求方面,其功能不断拓展,着重考查理解、归纳、论证、评价、迁移、创新、史论结
合、历史写作等能力。虽然能力层次略有降低,但已基本消除了纯记忆知识的考查。
注重克服思维定势,通过引用不同于教材的表述或反面材料,加大辨析能力的考查。
在答案的组织方面开放性进一步增强,有了分层给分和有含义酌情赋分的规定。在
文综能力测试中,材料解析题仍保持其主体地位,其材料形式更加灵活和新颖,有的
是纯图表式的材料,如2001年的“科技革命”题,也有的是纯文字式的传统材料题,如
2002年的“旅顺大连变化”题。文综考试形式的材料解析题,在保持自身特征下其材
料更丰富,综合性更强,能力要求更高。材料解析题强调对材料的理解,强调知识和
观点的运用,强调历史结论的提炼、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能力的考查。其考查的重心突出“对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整理”,最大限度利用有效信
息。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上更有独到的作用,是一种评分误差小,全能式的主观题
型。其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设问依据材料,充分体现材料处理能力,强调对材料的解读。
第二,强调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考查的着眼点是能否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材料
上进行有效辨析和理解。
第三,充分体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这既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体现,也
是历史研究的方法。强调知识和观点的应用;要求以材料提供的史实作立论基础,并
以鲜明的观点作立论导向,从而得出正确的观点和结论。
第四,突出综合能力的考查。全面考查再忆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
文字表达、创新思维等多种能力。
第五,较强的操作性。试题设问依据材料,设问具有明确的限制性、定向性和具
体性,答案简明,有着问答题不可比拟的客观性。
第六,向其他题型渗透,材料解析已出现在选择、问答题中,以多种形式出现。
第七,试题答案由采点向采意方向发展,有的还允许考生自由发表见解,其开放
性趋向明显。
(二)应试策略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