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第二轮复习《走向辉煌的现代中国(三)》导学案.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2-08-30 08:52:59

【课程标准】

科技、教育与文化

1)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以及"863"计划的制定。(2)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4)了解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社会生活

1)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2)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流程】:第一步:展示目标:第二步:独学预习:快速在第四单元内容中找出导学案中的知识点;并在书中适当标记;以最快的速度记住导学案空白内容。第三步:不看书完成导学案空白处内容,对子组互判,及时用双色笔改正。不能解决的问题,组内交流。第四步:展示质疑

三、现代科教文化与社会生活变迁

  (一)两弹一星

  1、原子弹

  1)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日。

  2)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2、导弹

  1964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1966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爆炸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3、卫星

  1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1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我国还掌握了一箭三星、返回式卫星技术。

  31999年至今,我国成功发射了 “神舟”系列飞船。

  (二)籼型杂交水稻

  _________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的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三)“863”计划

  1、名称由来:_________月,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央写了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的一封信,建议发展我国的高科技

  2、涉及领域: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海洋高技术八个领域。

(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1、互联网:20世纪末,互联网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上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2、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可以在网上浏览新闻、查询信息资料;电子邮件便于人们交往;可以网上购物、上课、看病……但同时,网络不健康现象也会给网民带来危害。

  (五)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义务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于1986年,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高等教育的大发展:(1)整体特征:形成相当规模、学校数量大增,学科门类齐全、布局合理,教育质量、办学效益明显提高。(2)科技工作:成绩显著。

  (六)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1、文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______________”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崭新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创作的春天。

  2、艺术:建国以来,影视艺术发展迅速,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七)走向世界的体育强国

  1、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普遍开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国家把体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2、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中国乒乓球、射击运动不断夺得金牌。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举办了亚洲运动会。2008年,中国将举办第29届奥运会。

  (八)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1、衣食住行用的变迁: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到20世纪末,我国在整体上  进入了小康社会。

  2、就业和社会保障:改革开放后,就业渠道拓宽,人们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

  (九)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党和人民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中国科学院;党中央也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了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

  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精神和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

  31978年以来,邓小平多次提出“___________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