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必修一
教材分析与建议
本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表明,无产阶级首先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然后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发展社会生产力。即先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再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正如列宁指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在于,在资产阶级革命时现成的资本主义关系形式已经具备了;而苏维埃政权,即无产阶级政权,却没有这种现成关系。”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无产阶级革命消灭了剥削和压迫,实现了初步的社会主义民主,使全体人民处于国家主人的地位,具备了改造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起码条件。民主政治的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一个发展的过程。
在“人民政协的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一目中,需要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①“共同纲领”产生的背景
1947年7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预示着全国范围内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同年底,毛泽东在《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开始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建设等方面的一些基本设想,考虑筹建新中国中央政权的问题。
毛泽东在1948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我们政权的阶级性是这样: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但不是仅仅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采用民主集中制,而不采用资产阶级议会制。议会制,袁世凯、曹锟都搞过了,已经臭了。在中国采用民主集中制是很合适的。我们提出开人民代表大会……我们可以这样决定,不必搞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和三权鼎立等。”
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为主的战略决战,大大提前了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进程。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集中讨论了彻底摧毁国民党统治夺取全国胜利后将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
以上内容侧重使学生了解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产生的时代背景,以便更深刻理解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性质。………………………………【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