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08-06 22:44:08

普通高中历史人民版第四单元第1课

 

.教材定位:

本课内容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是专题三的延续,同时是专题四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并与专题无密切相关。讲述了在经历近代屈辱历史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建设方面艰难探索的历程,为中华民族的再度崛起奠定了政治文明的基础和保障,三大政治制度是新中国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内容。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开辟了道路,此后,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诸如共同纲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内容涉及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问题,因而包括新中国的筹建过程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史实。“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也放在这节课中学习,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学情分析:

本堂课知识在初中的社会课和思想政治课中曾有学习。(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与和睦团结的祖国大家庭)但学生掌握情况并不乐观。同时,在上一个专题第三目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为本课已做了一些铺垫。学生虽然现实中对这方面也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接触到一些相关的问题,有较浓的学习兴趣,但学生对现实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还远不成熟。尽管该课线索清晰,现实性强,但因其内容理论性强较难理解,而且知识点也多,要让学生接受掌握并不容易。学生经过了衔接教育和一个半月的新课学习,学习方式和习惯基本适应。大家参与热情也很高,比较爱好历史课,为教学提供了保证。

.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①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学科指导意见: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和意义;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阐述三大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认识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人民民主的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的认同。

(三)知识与能力

⑴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5个省级自治区;

⑵理解: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政协的作用和职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⑶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