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非与禽流感问题 高三历史教案
关于抗击“非典”和“禽流感”问题
背景材料
1.卫生部新闻办公室2004年2月16日下午通报了2月15日全国内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监测情况。2月14日10点至2月15日10点,全国内地无新发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报告。截至目前,今年全国内地在广东累计报告4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确诊病例,已全部治愈出院,其他省份无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报告。
2.从2003年2月始,我国一些地方相继爆发的“非典”型肺炎疫情,持续数月,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受到了极大影响,餐饮、旅游、交通等相关的第三产业也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面对“非典”给人民生活和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党中央和国务院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抗“非典”,迎难而上促发展。全国展开了一场抗击“非典”、发展经济的攻坚战。
3.2003年6月8日,中国大陆疫情严重的北京地区首次实现新增“非典”病例为零。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宣布,北京的“非典”型肺炎疫情明显缓和,已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标准,因此解除对北京的旅行警告,同时将北京从“非典”疫区名单中排除。7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世界最后一个“非典”疫区——我国台湾,从“非典”名单上去除,中国和世界人民携手“抗非”取得重大胜利。
4.联合国粮农组织2月13日在曼谷发表声明称,正在亚洲蔓延的禽流感疫情仍然没有得到全面控制,各国仍需加强合作以防禽流感疫情扩散。这份声明肯定了各国在抗击禽流感危机中不断增进的合作,称中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越南已经建立起信息收集和反馈机制以应对疫情。
5.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防治禽流感工作,批准扶持家禽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改进和加强国内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
二、历史学科知识链接
1.中国古代史著名医学家和医学成就:
①扁鹊: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擅长切脉诊断,后代医学家把他奉为“脉学之宗”。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切脉是他的主要成就。四诊法奠定了我国中医诊断学的基础,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断法,两千多年来为中医所沿用。
②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③西汉马王堆汉墓帛书《医方经》记载了几百个药方。
④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⑤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和华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书)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为中医临床的辨症施治奠定了基础,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麻醉药,适用于外科手术。这一发明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⑤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⑥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⑦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⑧明朝医学家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记载了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地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李时珍提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反映了他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关变异以及遗传特征等方面的新认识。
2.我们党和国家面对各种危机和困难,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⑴克服右倾和“左”倾错误;
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后认识到: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仅仅依靠工人阶级是无法战胜敌人的,必须联合农民和其他阶级,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战胜国内外一切敌人。开始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②大革命后失败,使共产党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召开了“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发动秋收起义。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③遵义会议
A.时间:1935年1月
B.主要内容:集中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C.历史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是我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④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A.背景:
a.1935年,日军在华北不断寻衅滋事,威逼平津,制造华北事变。
b.《何梅协定》:中央军撤出华北,取缔一切抗日活动。
c.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
B.中共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八一宣言”:(1935年)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b.瓦窑堡会议:(1935年底)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c.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奠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基础。
⑤西安事变
A.爆发:1936年12月12日,张、杨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B.国内外对西安事变反应
a.日本和国民党内亲日派:积极部署讨伐张杨,置蒋介石于死地,以夺取统治权。
b.英美和国民党内亲英美派: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积极奔走。
c.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充分表明了团结抗日的诚意。
C.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D.意义:
a.把抗日民主运动推向高潮;
b.宣告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破产;
c.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⑵建国初巩固新生政权、恢复经济;
①建国初期三大运动——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
A.抗美援朝
a.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夏。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b.司令员:彭德怀;
c.意义: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B.土地改革
a.时间:1950年─1952年底。
b.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标志着土改开始。
c.意义:彻底废除了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广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C.镇压反革命
a.时间:1950年10月─1951年10月。
b.1950年10月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标志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
c.意义:基本肃清了国内的反革命残余势力,我国社会秩序得到前所未有的安宁。
②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A.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B.稳定物价:经过“银元之战”和“米粮之战”,到1950年夏,全国物价稳定。
C.统一财经:解决了财政收支平衡、物资供求平衡、现金出纳平衡。1950年上半年,国家财政开始好转。
⑶建国后“左”的错误及其纠正等
①七千人大会
A.背景:1960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B.召开:1962年中共召开有七千人参加的扩大中央工作会议“大会”。
C.内容: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带头作自我批评。会议前后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批判的大多数人平反。
D.意义:鼓舞了全党全国人民,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②国民经济遭到破坏和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
A.国民经济遭到破坏
a.经济工作的机构瘫痪,处于无计划状态;
b.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弛;
c.交通运输堵塞,大批工人、干部离开岗位闹“革命”。
d.1967-1968年,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
B.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
a.1971─1973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积极进行解放干部等工作。各方面的工作有了转机。
b.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开始全面整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c.广大群众、干部对“左”倾错误的抵制。
d.成就:1975年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A.目的: 为纠正“文化大革命”以来“左”的错误,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思想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内容:
a. 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 否定了“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错误观点,
c. 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C.意义: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深远意义
A.召开: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B.内容:
a.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b.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C.意义:
a.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b.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开始形成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
d.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