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2013届高三10月质量检测 历史(有答案).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2-10-24 10:30:58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试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记载了贾府在除夕夜隆重祭祀祖先的活动。这种祭祀活动要追根溯源的话,要追溯到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度

2.明太祖朱元璋说:“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吸取这一教训,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消除地方割据                                      B.抑制、清除权臣,加强皇权

C.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D.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3.清嘉庆皇帝说:“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行省制的推行         B.丞相制度的废除     C.内阁地位的上升   D.军机处的设立

4.雅典民主政治创造了古代希腊辉煌文明,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主要是因为

A.公民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利机构                       B.雅典公民享有观剧津贴

C.雅典草创行政、立法、司法制度                     D.十将军委员会由选举产生

5.《十二铜表法》没有给平民带来太大的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主要因为

A.是在平民的强烈要求和斗争下颁布的                

B.法典给了平民一定好处

C.因为成为法典按律量刑,贵族不能随便解释习惯法    

D.法典中的家庭法给予家长对其家庭成员的特定权力

6.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8.毛泽东在1938年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八个月中,陆空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全面实现了伟大的团结,几百万军队与无数人民都加入了火线;其中几十万人就在执行他们的神圣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在此,毛泽东

A.认为政府的错误导致此阶段伤亡过大         B.肯定全民族抗战功绩以鼓舞全国士气

C.充分肯定抗战以来敌后战场的功绩           D.认为抗战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9. 1904年,刘汉公著《太平天国战史》。孙中山为其写序称;汉公是编,可谓扬皇汉之武功,举从前秽史一澄清其奸,俾读者识太平朝之所以异于朱明,汉家谋恢复者不可谓无人。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A.孙中山客观地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作用

B.孙中山的目的是借太平天国运动宣扬反满革命

C.孙中山基本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D.孙中山全面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

10.《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11.毛泽东在《清平乐·蒋桂战争》中写道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该词所反映的历史阶段是

A.北伐战争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                 D.解放战争时期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