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危机、灾害专题设计 高三历史复习
(一)、关于自然灾害等问题
材料一:①先秦著名典籍《管子》,把水、旱、风雾霜、疠、虫害,称作“五害”,说“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 ②《管子》阐发的兴利除害的防灾思想,强调实施“决水潦,通沟渎,修障防,安水藏”,虽岁有凶旱,也有收获。一直为后世所继承和实践,并把兴修农田水利、治理河患,修筑捍海堤,作为预防水旱和潮灾的重要措施。③报灾、勘灾,是中国传统救灾体制运行中的重要环节,是朝廷救灾的前提和依据。正如朱熹所说,“救荒之务,检放为先”。明清两朝对此要求尤其严格,若迟报逾限或报灾不实,各级官吏都将受到处罚。严重匿灾不报,更要严惩,直至杀头。④官府让灾民参与公益事业,特别是兴修水利工程,获得相应的赈济钱物,叫以工代赈。这种赈济形式,唐代已经有了,清朝实施最普遍。乾隆皇帝即位不久,就让各省督抚分别缓急,预作估计,一旦发生水旱不齐之时,迅速举办以工代赈。嘉庆皇帝说,“救荒之策,莫善于以工代赈”。因为这既可以解救灾民于困顿,又为国家治理河患、修筑海塘等防灾工程提供了劳动力,一举两得。⑤灾情发生后,灾民最需要救助。朝廷的救灾政策措施,主要包括赈济、减免赋税、调粟平粜、转移灾民、抚恤安置、劝奖社会助赈等。
(1)阅读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在赈灾问题方面的主要内容。(5分)
①把防治自然灾害提到治国安邦的重要地位②把兴修农田水利作为预防水旱和潮灾的重要措施③报灾勘灾有明确的管理机制④救灾的主要措施——以工代赈⑤古代中国临灾救助的主要政策与措施。
材料二:(宋淳熙十二年)淮水冰,断流。是冬大雪。自十二月至明年正月,或雪,或霰(xiàn,小冰粒),或雹或雨水,冰冱(hù,冻)尺余,连日不解。台州雪深丈余,冻死者甚众。 ——《宋史》卷62
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则免于霜矣。——《齐民要术》栽树
(及至宋)陂湖之利日脧(juān,减少)月削……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
——《续文献通考》卷3
(2)作为史料,围绕自然灾害,材料二分别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主要信息?(6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分析造成我国古代自然灾害的人为因素?(3分)
受害情况:冰雪等灾害、严寒天气、灾害严重,造成人员伤亡;治防措施(手段):放火升温免霜;致灾原因:围湖垦田。
人为因素:破坏生态环境;破坏森林植被;围垦河湖,过度开垦土地,导致水土流失;
因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兼并严重以及过度的封建剥削导致过度垦地,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材料三:关于(中国古代)灾后救济状况,《周礼·地官司徒》所述最为全面,并首次用“荒政”之名统之,即“(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十有二曰除盗賊。”
——据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3)在中国古代,当灾害发生后,材料三的“荒政”措施能从根本上解决灾荒问题吗?试简要说明理由?(4分)
不能(1分)。因为小农经济具有很大的落后性与脆弱性,它无法抵御天灾人祸;吏治腐败;农耕经济创造的社会财富总量毕竟有限。(围绕小农经济的特点作答,皆可得分。)
能(1分)。因为自然灾害毕竟是外因,关键要采取措施减灾防灾;中央集权制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荒政措施和发动民间灾荒救助等,很大程度上缓解灾荒;古代中央政府很重视仓储,以丰年之有余补灾年之不足。(围绕中央集权制的作用作答,皆可得分。)
材料四: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
(4)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4分)
主要观点:主
分析评价: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
材料五: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5)根据材料五,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何特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