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中时间和季节的判断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5-24 07:13:08

地理高考中时间和季节的判断

通过光照图上时间计算,考察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认识空间差异是这几年高考题常用的手法。本考题常为套环题,首题是关键,开题红将为后几题创佳绩。高考地理题中给定的条件,往往隐藏着限制性的时间、季节要求信息,如何准确地提取信息,常常困惑着我们,本文就此作个小结。

基本知识点:

1全球分成24个时区;150/小时,15¹/分钟;经度相差1度,时间差4分钟,东早西迟;区时东加西减,需注意日期变更。

2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时区相同,区时相同。

3区时规定全球各地以所在地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共同使用的时间,如:北京东八区以8*150=1200E的地方时刻为准

4昼半球中央经线=直射点所在经线=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最大太阳高度)=12:00

  夜半球中央经线=0:00

  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6:00   (晨线与某纬线相交处为该纬度日出时间)

  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18:00  (昏线与某纬线相交处为该纬度日落时间)

5 日出时间=12-L/2,日落时间=12+L/2,L(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6 新旧一天分界线:0:00经线与180度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新一天的起点)

7 国际标准时间:格林尼治时间,中时区区时,即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的地方时。

8 南北半球天文现象对称,季节相反

9 天文四季-—中国传统四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起点

          -—欧美四季:二分二至为四季起点

          ——气候四季:北半球:春3、4、5;夏6、7、8;秋9、10、11;冬12、1、2。

10周期:恒星日、恒星年;太阳日、回归年;太阳活动周期;哈雷彗星回归周期。

11时期:三次社会分工、三次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前后、二战前后、改革开放前后、地质年代

12 夏令时一般在天亮早的夏季人为将时间提前一小时(本为6点的调为7点),冬令时是在冬天把时间调慢了一些(18点调为17点)。

一、             时间(时刻)信息条件的提取

(一)、光照图、日界图上时刻信息条件的提取:

1、光照图

(1)、光照图的经纬网格一般有3种。①极地俯视图:极点为中心,纬线为同心圆或圆弧;经线为放射线,相交于极点。应注意通过半球位置的确认来判读经度的值。一般顺自转方向增大为东经,逆自转方向增大为西经。②侧视图:纬线为平行线;经线为弧,相交于南北极点,一般向右增大为东经,向左增大为西经。③方格状网格,一般横为纬线,纵为经线。高考题往往从上列三种中进行切割、变换。

⑵、时刻条件提取:因为赤道是大圆,晨昏线也是大圆,两个大园相交,其交点互相平分。所以①赤道与晨线的交点的地方时是6点;②赤道、昏线的交点的地方时是18点;③平分昼弧的经线的地方时是12点(正午);④平分夜弧的经线的地方时是0点或24点(午夜)。任何一个光照图均可找出上述中之一,这里易出错的地方是晨线与昏线的区分。认识该点,应注意从自转方向入手,按自转方向由也入昼为晨线即日出线;由昼入夜为昏线即日落线。

⑶、日出、日落时刻与昼长、夜长的关系:

日出时刻= 12-昼长/2 =夜长/2        日落时刻=12+昼长/ 2 = 24-夜长/2

注意:南北半球对应的纬度线,北纬(如400N)的昼长等于南纬(如400S)的夜长;北纬(如400N)的夜长等于南纬(如400S)的昼长。

2、日界图:①自然日界线:即24/0点所在的经线,按自转方向日期变大。②人为日界线:即1800经线,是一天的起点和终点。按自转方向日期变大。

判断时注意思路顺序:A、先确定自转方向;B、引入已知日期确定180的经线位置;C、确定0点所在的经线位置。这样,任一地点的时刻或任一时刻的地点都可以迅速确定。两条经线如果重合,则全球为同一天。

(二)地理现象所对应的时间信息

地方时
 地理事物或现象
 
日出
 太阳高度为0或太阳位于地平线上;影子最长且朝西;一日中气温最低时;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处(若在赤道为6点)
 
12点
 太阳高度最高时;物体影子最短时;太阳位于正北或正南时(影子朝正南或正北);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处
 
13点
 热带雨林气候区出现对流雨时
 
14点
 地面温带最高或地面辐射最强时;热带雨林气候区出现对流雨时
 
日落
 太阳高度为0或太阳位于地平线上;影子最长且朝东;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处(若在赤道为18点)
 
24/0点
 夜半球的中央经线
 

(三)、时刻和区时的计算问题

1、时刻、区时的计算方法——画数轴、列竖式法

2、时刻、区时的转化——150/小时,15¹/分钟

二、             季节信息的提取

不同空间区域的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不同半球季节变化差异也明显,通过对各地理环境季节差异认识,有利于培养好的空间观念,养成比较好的思维习惯,强化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季节信息提取的目的是判断季节的性质,以定冬半年(季)、夏半年(季)为主,终极目标是推定给定的条件是“1月前后”还是“7月前后”。

(一)、来自天文的季节信息的提取

1、地球绕日公转轨道上的季节信息。(1)、公转的远日点和近日点的认定来定季节。地球绕日公转时处于近日点即为1月初(北冬南夏)。处于远日点即为7月初(北夏南冬)。(2)、公转速度快慢的认定来定季节。地球处于公转快的位置时为1月初(北冬南夏);地球处于公转慢的位置时为7月初(北夏南冬)。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信息。(1)、正午太阳高度角大的时候为当地夏半年,正午太阳高度角小的时候为当地冬半年;(2)、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 H = 900 – (φ ± δ)。ф为当地纬度,δ为此时直射点纬度。已知条件代入,当δ前取“+”时为冬半年,即φ与δ处于不同半球,当δ前取“-”时为夏半年,即φ与δ处于同一半球。

3、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季节信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为夏至日(夏半年),即北夏南冬;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为冬至日(冬半年),即北冬南夏。

4、太阳升落方位的季节信息。一般情况下,日出于东北、落于西北时为北夏南冬;日出于东南、落于西南时北冬南夏。

5、昼夜长短的季节信息。因春秋分时昼夜平分,故昼长于夜时为当地夏半年,昼短于夜时为当地冬半年。具体如下所述:A、昼长于夜或昼长>12小时为夏半年,即北半球接近7月,南半球接近1月;B、昼短于夜或昼长<12小时为冬半年,即北半球接近1月,南半球接近7月;C、日出早于6点(如5点),日落晚于18点(如19点)为夏半年;D、日出晚于6点(如7点),日落早于18点(如17点)为冬半年。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