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运动 2011年高考复习专题
大气的热力状况
1、大气的垂直分层
①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②各层的特点及原因:
层次 | 特 点 | 原 因 |
对流层 |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米降低0.6℃。 ②对流动动显著(低纬17~18、中纬10~12、高纬8~9千米)。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
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上冷下热,差异大,对流强, 水汽杂质多、对流运动显著。 |
平流层 | 起初气温变化小,30千米以上气温迅速上升。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高空飞行。 |
臭氧吸收紫外线。 上热下冷。 水汽杂质少、水平运动。 |
高层 大气 |
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自下而上分三层:中间层、暖层(电离层)、逃逸层] | 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 |
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
逆温现象: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②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这就是逆温现象。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早晨。逆温现象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环境较差。
2、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作用最强,吸收作用最弱
吸收: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很少
反射: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卫星云图上白色越浓,云层越厚,反射太阳光最多。地面
性质与反射:新雪最强。
散射:有选择性。蓝、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天空呈现蔚蓝色。天空呈灰白色是因为太阳光
被较多尘埃和雾粒散射的缘故。
削弱作用与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大的地区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短,削弱得少。
(2)大气的保温效应
温度高低与波长长短关系:温度高,辐射最强部分波长短。太阳辐射波长小于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大气把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吸收(长波辐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大气以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实例:
多云的夜晚,气温变化小。(大气逆辐射强)
在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增强大气逆辐射)
月球的昼夜温差很大。(没有大气逆辐射,没有保温作用)
3、全球的热量平衡
多年平均来看,地球(地面和大气)热量收支平衡,因此全球气温稳定。
人类活动使热量收支失去平衡,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环流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气压差异
大气运动
1、热力环流
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比较A、B、C、D四地的气压高低:D>C>A>B(根据空气密度大小来确定)
实例:
城市风:城市上空气流上升,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
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海陆风:白天风由海洋吹向大陆,晚上风由大陆吹向海洋。
山谷风:白天风从谷底吹向山顶,晚上风从山顶吹向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