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可持续发展 2011年高考复习专题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10-31 11:17:28

高考考察的知识范围
1-1了解区域的含义
  (1)区域范围(空间尺度):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可大可小,有边界。
  (2)区域划分:一是共性或者结构的一致性;二是相关性或内在联系性。目的、方法不同,类型不同。
  (3)区域特性: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和其他区域发生联系)。

1-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地貌、地质、水文、土壤和植被差异。
  人类活动差异: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和生产方式(耕地类型、主要农作物、复种制度),住房样式等。
  加深对地理环境差异性和整体性的认识,获得区域比较的方法,养成综合分析的思维习惯。

1-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地理位置、资源环境、技术力量、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
  (2)区域发展阶段:初期阶段,空间结构关系简单。往往是因为个别或者几个因素的集聚力量形成经济增长点或者城镇。一般而言,这个阶段资源充足、环境没有明显破坏,人地关系比较协调。成长阶段(中期或者成熟阶段),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区域生态关系出现不协调。这个阶段一般是由点到面的发展。衰落阶段,资源的枯竭或者技术产业结构等与区域外市场的不和谐(其他区域出现了新的增长点),增长速度衰退、效益降低,区域呈现萎缩状态。这个阶段区域原先具有的优势丧失,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1-4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转移,迁出区、移入区。发生迁移的主要情况:资源环境衰退、寻找新的市场、产业布局均衡发展,以发达地区带动其他地区。促进产业转移的主要推动力:人口稠密、交通拥挤、资本过剩、污染严重、自然资源不足。
  资源跨地区调配的原因: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和社会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包括资源调出区和资源调入区。
  重点不是产业如何转移和资源如何调配,而是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策。影响要从好的、不良的两个方面阐述。

2-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环境问题:资源(水资源、草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区域不同,问题类型不同。
  危害:环境问题类型不同,危害不同。
  综合治理:针对不同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有不同的治理办法,但是有的是共通的,比如立法、加强法制。水土流失、荒漠化――地表植被破坏――恢复地表植被――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森林破坏――造林绿化――提供覆盖率和森林质量――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湿地――自然保护区――禁止盲目围垦。很多问题是联系着的,综合分析之。要了解我国的森林、草场和湿地的主要分布,并对我国开发利用以及保护的情况进行评价。

2-2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一是分析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社会发展基础。二是评价优势因素和制约因素,确定发展方向,扬长避短!

2-3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
  农业布局:生产类型、生产习惯、农业分布。归纳农业分布的共性,总结布局特点。是否合理的标准:因地制宜。

2-4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结构、开发特点。要区分可更新和不可更新的能源。
  分析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方法:分析区域特征――探寻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选择发展战略和确定具体策略。

2-5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城市化的显著特点: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和城市数量增加。是城市经济、社会和技术变革,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和向乡村的扩展。城市化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变化、人口结构变化、生活方式变化。
  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因素:范围、人口、历史基础、自然资源、经济结构和水平。其中经济水平与之最密切,两者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
  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的问题:环境问题、水资源供给问题、就业问题,等等。边发展边治理:根据环境保护要求,合理规划城市,将绿化纳入城市规划;制定政策和法规,控制污染;优先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耗水的经济部门,加强水管理;城市化速度和经济发展速度协调,保证充分就业。

综合练习
  1.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要解决a 地区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2)说明b 、c 、d 三省人均耕地数量少的共同原因。
  (3)据图找出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的三条理由。

  2.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沿海设立了一批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开启了外商在中国大规模投资的序幕。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资料一:见图19
       
       
             图20外商在中国东中西部投资增长速度图
  资料三:见图21
  资料四:见表2


图21 外商在中国投资产业
结构图(2000年)
表2 不同年代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的地区比例(%)
  1990年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东部地区 93.86 87.69 87.77 87.83
中部地区 3.87 9.25 9.38 9.17
西部地区 2.27 3.06 2.85 3.00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