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地球单元同步学习指导 2011年高考复习专题
单元概述
地理课讲述的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会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地球作为宇宙中的天体,其运动和变化又不能不受到其他天体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地球上发生的不少自然现象,如果仅从地球本身找它们的因果关系,有时难以得到满意的解答。也就是说要了解地球上一些自然现象的来龙去脉,首先要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因此,“行星地球”成为高中地理的第一个单元。
本单元概述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简要介绍了天体、天体系统、天体系统中的日、地之间的关系,地球运动的状态及其地理意义。本单元是高中地理重点内容之一,是自然地理学的基础。
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是学习本单元的关键,要在头脑中建立起地球自转和绕日公转的模型,并将其和基本概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深入理解。还有就是要学会图形的变换,有不同角度的变换,也有平面和立体的变换,掌握住基本图形再加以变换,就能够比较顺利的理解本单元的知识了。
知识结构
重难点解析
天体系统的层次
注意:天体系统之间的嵌套和并列关系。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①宇宙环境比较稳定。地球上开始有原始生命的痕迹以来,地球的光照条件比较稳定;大、小行星各行
其道,地球比较安全。
②日地距离适中。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为15摄氏度,有利于生命的发
生和发展。
③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地球的引力能吸引住大气,大气经过漫长的演化逐渐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
气。
④地球内部的热能使其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并在一定的条件下运动到地表。
生命是宇宙物质最高级和最复杂的运动形式,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演化的产物。从这一点来看,生命在宇宙中具有普遍性。那么宇宙中哪些地方可能会有生命呢?宇宙中每天有许多恒星诞生,据推算,在目前已知的宇宙范围内,每年就有可能诞生30多万颗新的恒星。在这30多万颗恒星中,带有行星的恒星会有多少呢?一种看法认为,行星是由两颗恒星相碰,甩出来的物质经冷凝而成的。如果是这样,生命就不可能出现。因为恒星间距离遥远,彼此间碰撞的机会极少。另一种看法认为,太阳,行星、小行星和彗星都是同一块星云形成的。当这块星云冷凝时,极大部分物质聚集在中心形成太阳,剩下部分形成扁平的盘状体环绕着太阳。圆盘中的小颗粒彼此碰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行星和卫星。如果是这样,银河系中除双星和聚星外,大约有1000亿颗恒星是带有行星的。整个宇宙中带有行星的恒星,数目将是十分可观的。这样,宇宙中可能有生命的地方就很多了。从太阳系来看,生命只出现在地球上,这说明恒星的周围可能会有一个生命带。在这里温度既不大高又不太低,适合于水的存在。小质量的恒星,这个带会很窄;大质量的恒星,这个带可能较宽。地球上造成现在这个文明社会,已经经历了将近50亿年,小质量的恒星和大质量的恒星都不会有那么长的稳定期。只有像太阳这样,温度、大小都合适,才能提供良好的条件,使生命在其生命带的行星上出现。由此可知,要在宇宙中寻觅知音,应该去找发出的能量既不太大,又不太小的单颗恒星。对行星来说也要找质量不要太大,也不能大小,距离恒星要适中的行星。行星的运行轨道近似圆形,这样它的环境不至于变化太大。
太阳的外部结构
地球的自转方向
同学们要掌握不同角度的经纬网的图上地球自转方向的判定,这通常是解题的基础步骤。如果北极点在地图的上端,则地球是从左向右自转的,也就是左西右东;如果南极点在地图的上端,则正好相反地球从右向左自转;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地球是逆时针方向自转的;如果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地球是顺时针方向自转的。如果题目中给出了地球自转方向,也可以据此判断南北极点的位置和方向。
恒星日和太阳日
基本概念:
恒星日——天空中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为23小时56分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