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值线 2011年高考专题复习
2.等温线分布图分析
影响等温线的分布的因素较多,且几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往往形成局部地区出现极端气温分布。虽然近些年高考卷中少有涉及等温线的内容,但气温作为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因子,其重要性不容忽视。纬度高低、海陆差异、地形起伏、洋流因素对等温线的影响应该是分析的重点。
(1)纬度因素:太阳高度使不同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导致气温自低纬向高纬递减,常据该点判定所处的南北半球位置;
(2)海陆差异:热容量的差异,导致海洋和陆地升温和降温快慢不同。气温在夏季(白天)陆地高于海洋,冬季(夜晚)陆地低于海洋。表现为气温比同纬高处,等温线凸向高纬,比同纬低处凸向低纬(可简记为“高高低低”),常据该点判断季节和月份;由于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这使得南半球的等温线较北半球要平直;海陆差异还会使沿海地区和岛屿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内陆要小,最冷月和最热月出现均迟些;
(3)地形因素:山地和盆地会使等温线呈闭合状分布;山脉走向影响等温线的凹凸方向,一般地,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使等温线向低纬凸出;高山高原地区往往气温的日较差较大,而年较差较小,如我国的青藏高原;
(4)洋流因素:由于寒流大多自高纬流向低纬,暖流大多自低纬流向高纬,所以寒流流经区等温线常凸向低纬,暖流流经区常凸向高纬;
(5)等温线疏密:在海陆交接处、山地(特别是陡坡处)和洋流流经处,由于温度变化大,表现为等温线较其他地区要更密集;就季节而言,夏季时,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长度的纬向分布是不同步的,而在冬季时是同步变化的,这使得冬季时高低纬温差比在夏季时要大,所以等温线在冬季比夏季时更为密集;
(6)极端气温分析:在太阳高度、海陆差异、地形起伏、云量多少、地表反射率、冬夏季风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在局部地区可形成极端气温的分布。包括撒哈拉沙漠形成世界极端最高气温、南极洲大陆形成世界极端最低气温、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寒冷中心、吐鲁番盆地成为我国夏季炎热中心、青藏高原夏季成为我国低温中心等。
【例2】试描述图中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并分别说明主要成因。
解析: 在描述等温线的分布规律时,一般先看数值的分布状况,其次看等温线的弯曲状况,最后看等温线的密集程度。
答案:
①总体上,等温线数值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原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②同纬度西侧海洋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东侧向高纬弯曲,原因是西侧有寒流经过,东侧有暖流经过。
③陆地上西部的等温线分布密集,原因是受地形的影响。
④同纬度陆地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陆地气温较低。
3.等压线分布图分析
气压的分布与气温是密切相关的。一般地,相对高温处形成低压中心,相对低温处形成高压中心;同样由于海陆分布的原因,等压线在南半球较为平直,呈带状分布,而在北半球较为弯曲,呈块状分布;海陆的气压差异,改变了全球的大气环流,所以气压对全球的天气和气候有明显的影响。与等压线分布图相关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